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第一章导言
1、劳动经济学(含义):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含义):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活动
3、劳动力(含义):法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总人口
4、国际劳动经济学发展
《美国劳工运动》埃利·理查德ali-lichad开创市场分析组织先河
《劳动经济学》布卢姆bulumfirstone研究劳动力市场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凯恩斯kens宏观经济学先河
5、中国传统是计划经济统包统配
6、市场经济3大市场:产品资本劳动力
7、劳动经济学(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特别资源,市场中自由流动,主要由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研究劳动经济学非常有必要,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理论观点非常重要。
8、实证经济学(含义):即描述经济学,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包括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实际如何运行)
9、实证经济学2种假说:
稀缺性假说:使用资源存在成本(机会成本)
经济人假说:个人(效用MAX)企业(利润MAX)
10、规范经济学(含义):价值判断理论,依据一定价值判断,提出分析问题标准,并以此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依据
11、交易障碍(含义):交易活动可能受到法律法规制度的障碍影响不能发生,或者缺乏足够资金
12、劳动经济学(特点):①劳动经济学是人们工作范围,选择/变换工作行为,人们为工作
获得报酬的行为②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劳动经济学研究,不能就劳动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13、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问题,自然人口的增长规律,将人作为消费者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
1、劳动参与率:从事劳动的人占法定年龄总劳动人口数的比例
2、测定劳动参与率(意义):①确定国家人力资源规模构成要素,预测劳动力供给②制定
就业政策和培训③计算男女人口工作周期④制定社保财务计划
3、工作时间(含义):参加劳动的人的劳动供给时间,工作时间长短
4、劳动供给影响因素:①人口规模(性别/年龄/民族)②教育因素(影响进入劳动市场时间,进而影响劳动参与率)③退休政策(直接影响老年人劳动力市场),④其他影响因素
5、偏好(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
6、无差异曲线(含义):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轨迹
7、无差异曲线特征:①具有负斜率②凸向原点③离原点越远效应越高④永不相交⑤差异性(不同人曲线不一样)
8、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定收入交换一单位闲暇的比例
9、预算约束: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10、预算约束线:既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单个消费者能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11、预算约束线特征:①负斜率②斜率=负工资率③工资变,线变④非劳动收入,线沿着Y轴上移
12、家庭生产等产量曲线: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组合的轨迹
13、工资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①重新进入工作工资报酬被津贴减少抵消,妨碍人们工作,造成劳动供给减少②伤者闲暇时间多,会阻止人们重返岗位,劳动供给减少
14、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边际税率对平均税率影响较大,劳动供给月减少
15、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①受家庭结构,即是否有家庭成员能够帮忙照顾子女的影响
②与丈夫在家庭生产中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有关
③丈夫的劳动供给一般会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提高生育率,增加未来人口和劳动力规模,可能和预期不一致,只能缓解劳动力衰减
第三章:劳动需求分析
1、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直接需求而来
2、约束劳动需求因素\①技术②时间③企业目标
④社会制度
3、法律形式制度: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限制市场垄断和歧视
5、固定技术系数:生产产品需要各种要素彼此间不可代替
6、可变技术系数:生产产品需要各种要素比例可以变动
7、边际收益:企业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能增加的收益
8、边际成本:企业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9、边际产品曲线特点:程\形状的曲线,随着劳动使用了增加,边际产品下降
10、等产量曲线:技术不变情况下,投产同一产品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
11、等产量曲线特征:①负斜率②连续性③没有常数斜率
12、长期劳动需求曲线
13、买方垄断企业: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14、卖方垄断企业: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15、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原则:边际收益产品=工资率
16、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
17、工资弹性:劳动需求变动比例÷工资变动比例
18、互补性生产要素:A生产要素数量+,B边际生产率↑
19、替代性生产要素:A生产要素数量+,B边际生产率↓
20、技术工人数量变化对非技术工人影响
二者是互补性生产要素,技术工人工资率下降,企业将增加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将增加,非技术工人工资率上升
21、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对男性的影响
①二者在不同部门,二者是独立生产要素,因此不会造成影响
②在同一部门,男性作为管理地位,女性受到管理和指挥,二者成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将提高男性工资率
③女性劳动者和青年或非熟练工属于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会降低他们工资率
22、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
实行最低工资部门,工资率↑,就业量↓,未实行最低工资部门,可能会工资率下,导致就业量↑,综上所述,影响是不清楚的。
25、就业法律保护对劳动力影响
有利于限制不公平劳动权利;有利于促进企业专用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员工满意度,促进老子合作,提供保险机制改善福利待遇。将增加企业人力资源资本,降低调整速度;阻碍市场资源配置,影响劳动灵活性和生产率,影响长期失业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
1、人力资本(含义):非物质资本,在劳动者身上为之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如知识技能,劳动熟练度,将康状况。
2、人力资本(特征):无形资本;时效性;收益递增;积累性;创造性
3、人力资本投资(含义):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货币的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4、人力资本投资(内容):教育培训;提高健康水平;培育孩子;寻找工作;劳动力迁移
5、净值算法:未来收益和成本按照预定贴现率折现后,比较二者差额,一般为非负值0
6、内部收益率法:个人所能接受最低利息率≥其他投资报酬率
7、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者:YadownCim亚当斯密《国富论》
8、教育决策投资模型:①其他条件不变,上大学总成本↓,上大学需求+,反之。
②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劳动者收入差距,上大学人数增加,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③年龄也是影响因素④贴现率高,上大学率小
9、教育投资收益:从一生看,上大学的几年总投资微乎其微;然而产生的收益是社会地位提高,技能提升,知识提高等无形收益。
10、新人力资本(含义):新时代下,人的能力在资本研究中在发现
11、新人力资本(特征):人力资本发现新能力;单维到多维;但一时期到多时期;环境基因交互作用证据
12、人力资本测算方法:
①:教育指标法:高教育预示着高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方式,教育水平指标用来测度人力资本存量
②:成本法:人力资本过程中所有支出,理论上成本越高,积累人力资本越高
③:收入法:人力基本积累属于长期投资,个人终身受益现值测度人力资本存量
13、中国教育资本存量问题
全局来看,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低,国家人力投资不足
质量来看,教育投资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低,无法满足社会要求,譬如敬业精神,协调能力解决问题基本能力欠缺,无法培养素质
结构来看:城乡不均匀,职业教育落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速度低下,甚至下降
14、人力资源现状:①结构失衡,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小②人力资本匮乏,落后地区凸显③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④效率低下形成原因如下:
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认识,只重视物质资本投资,忽视人力资本。
政府财政投资是主渠道,收入确受限,社会资金投资收到现有办学体制现值,农村极其落后地区居民收入受到约束。
单一的体制,就业与人力流动体质缺乏,行政官僚管制
智力外流,人才流失造成大量人力资本流失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1、劳动力流动(含义):人们以工作为目的,从一份工作转到领一份工作,或从一区域转到另一区域工作的行为
2、城乡流动(含义):农村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实现农业→非农业
3、工作流动:在城市劳动市场上,劳动者变换工作岗位的行为
4、劳动力流动模型:劳动力流动以工作为目的的投资行为,会考虑成本和收益
5、决定劳动力流动因素:
距离越远,流动者工作机会就受限,来回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都受距离限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低向经济高迁入时,迁出地水平越低,人口迁出越多,迁入地经济高具有吸引力,收入水平越高,越强,迁入人口越多
当地经济发达,就业率越高,农村劳动力可以实现城市充分就业,降低失业率
已婚劳动力比未婚劳动力流动率低,受夫妻双方限制,当然子女也是限制因素,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学龄儿童阻碍流动;20-24岁年龄段劳动力流动率较高;教育程度高,流动率也高
技术越高,流动率越低,管理及人员和专业人员流动率较低
6、移民对流入地影响:直接促进流入国经济水平发展因为只有高技能劳动力才会移民,期待更好的发展资源,对流入而言,等于获得高技能人才为本国利用
7、移民对流出地影响:移民回流带来投资,带来新思维,新技术,有助于流出地经济发展智慧人才外流,汇款依赖
8、我国劳动力四大流向
农村/小城市→大城市;内地落后城市→沿海发达城市;传统经济→高新技术;技术雄厚部门单位→技术薄弱
9、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年轻/未婚/男性/受过高等教育更容易流动,以寻求职业,增加收入为目的,主要来自低收入地区的中等偏低农户
10、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农村劳动力积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历;所在城市预期收入差距和经济地位;推进城市化,农民流动是拉力
11、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措施
①降低流动成本:将劳动力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强化劳动流动激励,财政援助推动;加强社保制度;完善法律制度
②户籍制度城市化管理:改革户籍;加快城市化;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受保护实现平等竞争
第六章:工资理论
1、工资(含义):雇主或法定用人单位根据规章制度和员工之间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资金
2、影响工资的因素
①内在因素:工作属性,员工劳动和努力程度;职务权位高低;技术水平;工作时间危险性劳动条件;工龄;风俗习惯
②外在因素:生活物价费用;企业经营状况;当地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产品需求弹性
3、补偿性工资(含义):较差的工作条件下,雇主为了吸引劳动者必须支付的额外工资,是一种能接受艰苦工作条件的个人奖励
4、补偿性工资原因:员工主观偏好
5、传统工资:低工资降低企业成本;高生产率高工资
6、效率工资:工作效率决定生产效率;工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成本下降
7、工资提升导致生产率提升原因:高工资率被解雇率也大,能刺激其效率;高生产率劳动者灰从低工资企业转向高工资企业提高工资降低辞职率,减少人力资本流失当员工认识到自己受优待,努力增加忠诚度
8、计时工资(含义):以小时/日/周/月的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标准
9、计时工资优缺点:数额确定,计算简单;员工收入稳定,企业容易预算人工成本;专心提高质量,不因急切粗工烂造需要严密监督;单位产品人工成本难确定;设立监督人员,增加成本;贡献多少,薪资一样,缺乏上进心
10、计件工资(含义):按照完成工作数量或产量计算工资
11、计件工资优缺点:更公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布劳不得;容易计算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刺激员工提高高收入,提高生产率;减少监管人员,降低成本效率提高必然造成质量下降;损害集体团结,只为个人利益;将过度使用机器;无法衡量个人产量
第七章:劳动市场歧视
1、劳动市场工资差异原因:①不同劳动者或岗位存在工资差距,受文化程度,技术,劳动供给需求,人力资本投资,工作条件和补偿工资和社保福利差别;②性别歧视,户籍,民族差异,女性在劳动市场无法平等;③前市场差别,市场歧视,女性,黑人和少数民族
2、劳动市场歧视(含义):拥有同样生产力特征的劳动者,在职业获得、工资收入或劳动条件等方面没有得到平等对待
3、工资差异因素:①城乡经济差距,农村教育观念落后于城市②职业歧视,因为城乡差异,农村劳动力选择职业受到限制,只能被迫从事不愿从事的低工资福利少的工作;③工资歧视,行业和教育程度因素,农村户籍劳动力市场价格偏低
4、劳动力市场歧视原因:雇主雇员宁愿承担一定费用也不愿和某成员打交道,否自身心不悦;雇主对雇员的个人特征作出评价,利用他们某些特征来帮助评估潜在生产率劳动供给多,工资降低;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搜寻成本买方垄断
5、论述我国反歧视措施: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减少产品或劳动力市场垄断行为,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清理一切针对性不公平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现有法规,对歧视行为及结果的判定依据、举证和司法程序进行细则,明确违法责任,提高法律效力,加强司法救济。
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提高雇主、雇员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歧视。通过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来逐步消除人们的社会偏见,用一种更公平、更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
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
1、基尼系数: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反应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0.4+
2、0.2-0.2-0.30.3-0.40.4-0.50.5+
3、洛伦兹曲线:各居民收入从小到大排列,X人数百分比,Y收入百分比呈╯的曲线;,弯曲度越大,收入越不平均。
4、我国收入差距原因: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形成,既有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的原因,也有制度障碍的原因。涉及税收、农副产品价格调整、住房改革、灵活工资等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流动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我国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普通劳动者收入形成过程没有保障。中国的集体谈判大都是在上级组织的推动下启动运行的。这种方式构建起来的集体合同制度,很难看到职工的诉求表达与愿望,更谈不到职工主体的直接参与,其实际意义有限
5、我国调节收入政策:①加强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领域政策设计出发点和重点的探讨②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③推进市场化改革④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⑤调整分配政策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
第九章:失业
1、失业:没有工作、前四周积极寻找过工作,一旦提供工作有能力工作的人
2、失业率:失业人口/总劳动人口(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3、摩擦性失业: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特征:①影响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的大多数人②倾向于相对较短的时期③一定量的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④有经济成本,也有经济利益
原因:人们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以及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他们都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4、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技术、工种、年龄、性别、地区等结构上的不一致而引起的失业。
特征:长期性;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
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5、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的失业,属于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
特征: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表现得一年年不一样②倾向于影响整个经济范围
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周期性失业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经济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
6、事业持续时间:失业者从失业开始,到找到工作一共经历的时间
7、简述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
①工作搜寻本质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②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不同,一些群体失业率高于另一些
③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
④解释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
8、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
?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
?建立适合国情的培训就业制度。
?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
?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
现行失业统计存在“失业低估”或“失业高估”倾向
9、我国事业原因:
①劳动供给结构与劳动需求结构不吻合,导致大量结构性失业
②经济波动带来一定的周期性失业
③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不发达,导致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业
10、经济转型时期应该采用的就业政策
①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
②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
③建立适合国情的培训就业制度
④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
⑤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
⑥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
⑦现行失业统计存在“失业低估”或“失业高估”倾向
完结!祝莘莘学子逢考必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