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菌市场常见种类

五次方曰:如果山东是“葱省”,河北是“驴省”,山西是“醋省”,陕西是“馍省”,黑龙江是“米省”,那么云南就是当之无愧的“菌省”。(请列位补充)云南人民吃野生菌,颇有古人“拼死吃河豚”之遗风,我等北方侉子望尘莫及;云南野生菌种类之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连博物君也望而却步。本砖家不敢托大,只介绍常见种类,仅供在市场假装懂行之用,绝不能在野外按图索骥。吃死概不负责。

图1变绿红菇

第一个,“青头菌”,变绿红菇/Russulavirescens。明明是红菇科红菇属的种类,却偏偏一脸葱茏。初生时菌盖饱满、珠圆玉润,颜色浅绿或灰绿,好似发霉的过期食物,但该种人畜无害,且口感脆嫩,香气浓郁,在云南野生菌中属于“温良贤淑”之类型。无需复杂烹饪,单是“青头菌盖饭”就令人垂涎。

图2变绿红菇

p.s.根据贵州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一项研究,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青头菌”,多数都是变绿红菇/R.virescens复合群,也混有少部分绿桂红菇/R.viridicinnamomea和红边绿菇/R.viridirubrolimbata等其它近似种,这里不予区分,不上分子手段也难得分清。

图3灰肉红菇

第二个,“大红菇”,灰肉红菇/Russulagriseocarnosa,菌盖深红,曾被误认为是正红菇/R.vinosa,09年在我国被记录为新种,因菌柄断面灰色,故名“灰肉”。该种和“青头菌”同科同属,模样差不多,起初都是饱满型,后期伞盖变扁伸展,中部稍下凹。具水果芳香,味甜,干制品煲汤尤佳,汤色亮红、口味清甜。

关于“红伞伞”

图4可能是正红菇,标准的“红伞伞,白杆杆”

民谣曰:“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全村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据“赶尾人”分析,这段似应源自四川东北部,那里不吃红菇,大部西南地区还是吃的。真菌毒性和颜色无关,朴实无华的也可能一发入魂,案例屡见不鲜。

图5多汁乳菇

第三个,“奶浆菌”,多汁乳菇/Lactariusvolemus,红菇科多汁乳菇属,受伤处会流出白色乳汁,故曰“乳菇”。菌盖初生时扁半球形,中间明显下凹,暗红色或琥珀色。菌肉脆香可口,生吃微有甜味。同科同属还有几个相近种类,如多皱乳菇等,统称“奶浆菌”,略。注意,红菇属部分种类有毒,不要滥采。

图6云南鸡油菌

第三个,“鸡油菌”,云南鸡油菌/Cantharellusyunnanensis,色如母鸡肥油,呈肉质喇叭形。我国有鸡油菌科鸡油菌属30多种,往往以“鸡油菌”统称之,但云贵两地产量最大的“鸡油菌”为独立种,真正的鸡油菌/C.cibarius仅产于吉林。一般人难以分辨,反正不管是哪个种都是一样的好吃,不分也罢。

图7卵孢长根菇

图8卵孢长根菇

第四个,“黑皮鸡枞”,云南俗称“水鸡枞”,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raphanipes,不算纯正“野生菌”,养殖货几乎遍及全国,图8即摄于青岛。该种和真正的“鸡枞”均属于白蘑科,都有一个“根”,但鸡枞的“根”生于白蚁巢穴上,该种的“根”长在土中腐木上。菌体色泽暗黑,菌肉脆嫩,还算行吧。

图9鸡枞

图10“鸡枞”,不确定具体种

第五个,“鸡枞”,口蘑科鸡枞属部分种类的统称,特指鸡枞/Collybiaalbuminosa。其菌盖中间明显拱起一个“尖儿”,边缘可能开裂乃至于卷起,就像一把破伞,搁北方说它是狗尿苔都有人信;然颜值虽普通,但味道鲜甜香脆,几为菌中之冠。可惜此物须与白蚁巢穴共生,至今不服王化,不能人工养殖。

图11兰茂牛肝菌

第六个,“红葱”,兰茂牛肝菌/Lanmaoaasiatica,菌盖深红,菌柄粗壮,肥厚味佳,最常见的“见手青”,又名“红见手”。误食半熟“见手青”可能会导致中毒,少部分人会出现“小人国幻视症”。必须熟透才能吃,切不可把“看小人儿”当成儿戏甚至心向往之,救治不及时可能会误了卿卿性命。

图12“见手青”,兰茂牛肝菌

p.s.“见手青”是一类牛肝菌的统称,这一类菌子受伤后会由白色、黄色转变为青色,变色的机制是其内在的酚类化合物由无色转变为蓝色。烹制“见手青”类务必谨慎,多放油,不可操之过急。另外,据网友亲身经历,最好不用橄榄油,其烟点太低,温度达不到祛除毒性的要求。

图13玫黄黄肉牛肝菌

第七个,“白葱”,玫黄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roseoflavus,即“白见手”,但也没有多白,菌盖粉红,菌柄嫩黄,和“红见手”一样壮硕。既是“见手青”之一,必然也有毒性,不熟可能导致中毒,据说中毒几率比“红见手”低,不过也不能造次,对“见手青”类必须保持敬畏,要有不熟不食的觉悟和定力。

图14淡红枝瑚菌

第八个,俗名好像是“扫把菌”,淡红枝瑚菌/Ramariahemirubella。这种菌子的模样和普通人心目中的“蘑菇”相去甚远,子实体如同多分枝的珊瑚,颜色以象牙白和粉红色为主,气质超凡脱俗,恰似仙家瑞草。菌肉质地脆嫩、鲜甜爽囗,加之颜值上佳,也被称为“野生菌之花”,倍受海内外老饕追捧。

图15拟橙盖鹅膏菌

图16拟橙盖鹅膏菌

图17拟橙盖鹅膏菌

第九个,“鹅蛋菌”,拟橙盖鹅膏菌/Amanitacaesareoides,幼时形似鹅蛋而,故名。菌盖亮橙色,设色极为艳丽,看似有毒实则无,比见手青之类安全得多。食用时将图15中的白色“菌包”剥下,只留橙黄色的菌体,口感味道类似草菇。切记,鹅膏菌类多剧毒,不建议自行采食,在正规市场购买较为妥当。

图18干巴菌

第十个,“干巴菌”,正名即干巴菌/Thelephoraganbajun,拉丁名的种加词也是“干巴菌”三字的汉语拼音。该种也称得上是“骨骼清奇”,子实体由一圈圈的裂片组成,完全没有个蘑菇样,犹如海洋生物。其菌香浓郁,口感鲜甜,回味醇香悠长,被汪曾祺先生列为“人间至味”之一,又被誉为“野生菌之王”。

图19美好的云南野生菌市场

图20

云南的菌子浩若烟海,有关机构曾梳理出种野生食用菌和14种条件可食(经无害化处理后可食用)野生菌。本篇选以上10种,个人觉得有一定代表性。再次奉劝诸位,若非对菌类特别熟悉的人,请到市场购买或直接到饭店去吃,不要自行采摘。“初闻不知唢呐意,再听已是盒中人”,勿谓言之不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tshysc/16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