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会好吗

新冠疫情持续三年,中国经济承受的短期阵痛会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造成影响吗?什么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在此文中拆解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增长率是波动的,有时候高一些、有时候低一些。朱天教授指出,短期内,消费将是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的主要动力,但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导向和逆周期的宏观稳定政策,是激励长期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的根本保障。

理解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区分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对如何认识并理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易导致认识误区,并可能由此带来政策上的偏差。

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的持续提高,是个中长期的概念,通常用人均GDP中长期的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波动指的是GDP增长率围绕长期增长趋势的变化(上升和下降),这种波动也叫经济周期。

长期经济增长是生产-供给问题,不是需求问题,决定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直接动力只有三个,即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这是经济增长真正的三驾马车。而平时人们所说的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是在给定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影响短期GDP增长率的三个需求因素,可以用来分析短期的经济波动,例如用来分析三年疫情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但不能用来分析中长期的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看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的表现。在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元,而美国差不多是00美元,中国人均GDP大约只有美国的1%;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8.41%,而美国是1.66%,所以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差不多每10年缩小一半,40年下来,今天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6%左右。人均收入持续不断上升,这就是经济增长,这是个长期的概念。这里所说的长期,指的是十年或几十年,但不是几百年或几千年,因为经济增长只是近代两百多年的现象。

来源:朱天教授演讲PPT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或者欧洲、日本快很多,这并不奇怪,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的基数(即人均GDP的起点)比较低,属于追赶型的增长。但是为什么中国过去40年的增长速度比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快呢?我把这个问题称为“中国增长之迷”。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要理解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40年高速增长的动力,需要从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首先看投资,中国之所以经济增长那么快,是因为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GDP中的比重是全球最高的。韩国和新加坡也不低,印度也比较高,所以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比较快一点。要投资,必须要有钱,钱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国内储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储蓄率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是最高的,过去40年平均占到GDP的41.4%,超过了39.2%的固定资产投资率。

其次看教育。中国教育的最大优势,不是公共教育的数量,而是基础教育(即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根据一项权威的研究,影响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高的国家,学习能力会比较强,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科学技术的能力会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强。

最后看技术进步。任何高速的经济增长,一定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的,没有技术进步是不可能实现高速增长的。衡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主要应该看其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而不是简单地看现在的水平。中国在过去30年里是世界上创新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创新分两类:原创是做大家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模仿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模仿能力是跟基础教育质量高度正相关的。中国刚开始主要是模仿,但模仿和发明并不矛盾,模仿多了,自然会出现原创。随着中国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模仿的机会相对会减少,而原创的重要性会提高。中国的发明专利数在迅速上升,学术论文发表总量上也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此同时,专利和论文的质量也在提高。

总结来看,改革开放、全球化、政治稳定都是中国高速增长的有利因素,甚至是必要条件,但不是中国特色所在。中国的优势是有着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因而能够实现世界上最高的投资率;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是最好的,学习、模仿西方现有技术的能力非常强,这使得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很快,模仿多了自然会带来原创能力的增长。这些才是中国和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地方,是中国高速增长的差异化因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tshysc/17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