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市场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

01

规律性认知决定经济良性运行以及公共政策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依靠企业、科技、产业、市场、政府等多方力量,都离不开相应的发展规律及其常识下的政策取向。这个相应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以及作为政策供给规律。而政府对这些规律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以企业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市场政策为代表的公共政策上。这其中,不同方面的规律有着不同的政策倾向、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向,这决定了企业成长、市场运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在公共政策上的矛盾;但从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看,也有着共同的使命要求、运行机制和发展诉求,因而在公共政策的实际操作中需要分工协作,使得企业成长、市场运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协调发展和协同推进。整体而言,一方面,企业成长重在加速价值再造效益、市场运行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发展重在放大产业生态张力、科技创新重在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公共政策重在促进社会公正公平,正是企业界的价值再造效益、市场界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界的产业生态张力、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政府界的社会公正公平产生了各自的倾向、取向、趋向,从而造就了一定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企业价值规律决定增长方式、市场经济规律决定市场机制、产业发展规律决定产业组织、科技创新规律决定创新范式、公共政策规律决定政府作用,正是企业界的增长方式、市场界的市场机制、产业界的产业组织、全社会的创新范式、政府界的政府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需要不同的分工和协调、协同。

0

企业价值规律决定增长方式,加速价值再造效益

一般而言,企业价值规律决定企业经营主体创造生产力、财富和经营效益的水平和能力,不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的成长方式与发展路径,还作为全社会微观基础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方式,亦决定着企业价值再造的经营效益。

“企业的价值”核心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轻(交易成本)的方式下、最高(技术壁垒)的门槛下,针对多大的市场、抓取多大的流量、抢占多大的份额,最终挣更多的钱、更大的钱、更值钱的钱,进而赢得更高的附加值。

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标准,不是当前的收入、利润乃至市值,而是在可预期、可预见、可触摸的想象空间、流量支撑、市场位势、技术变现、盈利模式等条件下,在未来是否有更爆发的收入、更暴利的利润、更爆棚的市值,即“估值”。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任何一个企业价值再造的模式,或者价值再造途径,往往脱离不了经济学意义上不同维度的“创新”,有的企业由此走向创业成功,有的企业由此实现高速增长,有的企业由此做强做大。

这便是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组织、新市场、新场景为代表的价值再造。

在价值再造的过程中,要么是一个方面取得突破便具有相应的价值,要么是几个方面取得突破具有集成的价值,要么是全面的体系性创新产生更高能级、更大量级的价值。

03

科技创新规律决定创新范式,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核心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

这其中,市场经济规律决定市场机制能否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市场机制则是资源、商品、要素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方式和机制。

在经典教科书上,市场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各种商品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竞争规律——对商品生产中劳动力消费的比较、供求规律——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价格的变化及市场均衡/出清。

而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这其中,供求机制的背后是交易,只有在交易中才能产生价值;价格机制的背后是分工,不同的价格信号决定不同生产资源的流向和消费品的流通,正是在价格机制下产生了社会化专业分工、社交化大分工;竞争机制的背后是效率,质优优胜劣汰才能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和长期的效率效益;风险机制的背后是试错,只有在技术试错、产品试错、企业试错、市场试错、产业试错中才能融炉试金。

04

产业发展规律决定产业组织,放大产业生态张力

一般而言,产业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产业成长规律、产业价值规律、产业组织规律。

产业成长规律往往是根据产业创新活跃度、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产业链、产业利润率和产业前景等,将产业发展周期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以便系统认识各个成长阶段与发展特征。

产业价值规律更多地基于产业价值链分析、产业价值运动(分解、融合、跨界)、产业梯度转移、产业空间集聚(集聚、集群、集约),反映产业发展中价值的分配、运动、空间转移和空间集聚趋势。

产业组织规律更多地反映“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市场主体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分工、产业促进和产业生成。

在以往工业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律更多的受产业模块化理论影响。在国际产业分工基础上,通过产业价值运动、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产业集群发展,在专业上分解分解再分解、在空间上集聚集聚再集聚。

如今在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律更多地受产业生态化理论影响。在新经济生态中,通过产业价值运动、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产业族群发展,实现融合融合再融合、跨界跨界再跨界。

05

科技创新规律决定创新范式,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一般而言,科技创新规律决定创新能力能否得以充分的释放和发挥效能。整体而言,判断一个国家地方创新能力是否突出,往往取决于四个方面:

一是科教智力有没有集聚,资源集聚是前提。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是创业创新活不活跃,科技创业是灵魂。只有足够的创业试错才能产生伟大的创新。

三是高新产业发不发达,产业族群是主线。只有大量企业同频共振才能越走越远。

四是商业氛围浓不浓厚,创新文化是根本。既需要财富创造的商业动机,又需要宽容失败的包容氛围。

反过来讲,创新发展具有如下属性:

一是投入产出的跨期性,需要在创新投入上更加超脱,需要站在更大的周期上布局创新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行为的试错性,失败率越高原创性越大,需要建立适宜创新试错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机制。

三是群体创新的迭代性,需要形成开放式创新发展格局。

四是创新文化的包容性,需要有科技创造财富的理念以及包容异端的创新文化。

06

政策供给规律决定政府作用,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整体而言,政府在市场面前,不仅具有补充市场失灵的责任,还有培育市场的职能。

尤其对于经济建设领域,政府作用发挥得怎样,主要取决于公共政策水平及其相应的公共财政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公平公正环境建设与制度安排。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其在经济建设领域,主要表现为产业政策、企业政策、科技政策、营商政策等。

而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其在经济建设领域,主要通过国家或地方财力经由相应的产业政策、企业政策、科技政策、营商政策对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尤其以地方政府为例,由于很多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性的制度性政策供给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公共政策的实施主要依赖地方财力。

07

企业价值、市场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政策供给的协调统一

在经济建设领域,无论是产业政策、企业政策,还是科技政策、营商政策,核心是通过优化市场配置效率、创业创新活力、产业组织能力、公共财政绩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成长速度和创新能力,并在效率效益、活力张力、公平公正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在不同的政策倾向、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向下,解决企业成长、市场运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政策供给之内在矛盾,核心是在整体上创新公共政策的供给侧改革,在具体问题上坚持不同的导向,在政策的种类、支持的方式和工具手段上做到“三层面三机制六结合”。

在政策种类上,一种是政策创新层面,主要是以给钱、给指标为主的扶持性政策,侧重资源要素配置;一种是组织创新层面,以创业体系、创新网络、产业生态建设为主,侧重产业组织创新,实现“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服务政府”的转变;一种是制度创新层面,如税收、法治以及营商环境等,侧重生存发展环境。

在支持方式上,一是通过直接支持方式促进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发展,如对企业直接的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补贴奖励等,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二是通过平台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发展,核心是依托创新服务、科技服务、产业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供给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三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培育发展,核心是通过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力市场、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支持手段上,综合采用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相结合、事前支持与事后支持相结合、软性支持与硬性支持相结合、支持需求与支持供给相结合、形态服务与生态服务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制度支持相结合等方式,加快政策创新、政策集成和政策覆盖。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有,转载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tshysc/16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