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电视剧收视表现呈现前所未有的低迷。首轮剧数量和占比,高收视剧目数量和占比,这些代表行业景气程度的收视数据统统出现下滑。
从上周日CSM52城省级卫视黄金档收视TOP20,以及昨天CSM52城收视TOP25的剧目来看,居然没有电视剧收视率能破一,迎来今年以来最低谷期。
此外,当下除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有新剧播出之外,其他省级综合卫视大多在播2轮剧或多轮剧。如吉林卫视黄金档播出的是去年8月30日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首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该剧在吉林卫视的收视率为0.。
购剧成本疯狂上涨二、三线卫视陷入“恶循环”?
越来越多的卫视退出了头部剧市场的背后,购剧成本疯狂上涨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据媒体报道,年播出的新版《三国》,当时传言四家卫视每家每集拿出了50万元;
年进入“一剧两星”时代,当年的收视赢家《芈月传》单集价格为万,《武媚娘传奇》为万一集,而《辣妈正传》一集万的价格在当年就已经算是“天价”了;
而到了年,当年的“天价”再次被刷新,以《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为例,湖南卫视的电视独播版权为万元,按照80集来算,这部剧的卫视售价就达到3.84亿。可怕的是,这种“天价剧”现象已从个例衍生成集体现象。
但部分二三线卫视一年的买剧价格都不超过一个亿,绝不可能买得起首轮剧,就连均价几十万一集的二轮剧,日子越过越穷的三线卫视也逐渐买不起了。
“天价剧是不可能买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天价剧的,只有靠大批购进老剧这样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想必这是很多二、三线卫视购剧人的心声,也导致一线卫视和二、三线卫视之间的电视剧质量和收视差距越来越大。
以今年的第一季度电视剧收视为例,湖南、东方、浙江、北京、江苏五大卫视就包揽了90%的上线新剧,五大卫视每日的收视总和占到了全部卫视的70%左右。
而收视下滑,意味着营收下滑,营收下滑意味着购剧能力的下降,购剧能力的下降就意味着购买的剧集质量下滑,质量下滑又意味着收视下滑。以此来看,二、三线卫视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精品原创电视剧将恢复一剧四星二三线卫视购剧与播出或有更多可能
而尽管上星频道首播剧数量正在减少,但影视公司对电视剧的制作热情却丝毫未减。无论是业内知名的A股上市公司,还是许多挂牌新三板的玩家,都表现出对投资电视剧的强烈愿望。
如今,影视制作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只要有资本的进入便可搭台唱戏,电视剧数量也越来越多。据广电总局电视剧备案公示统计:仅在年,全国电视剧备案总量就达到了部,集。
供给数量比上星频道消化能力高出太多,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电视剧滞销。据悉,我国每年电视剧产量超集,但是有集播出不了,这就意味着,1/3的电视剧成为了积压剧。按照各大公司的投资力度,未来情况只会更糟糕,“积压”或将成为行业最大问题。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优爱腾等视频网站背靠BAT带资进场,似乎为积压剧找到了一条出路。年,就有《人生若如初相见》《翩翩冷少俏佳人》《茧镇奇缘》《幸福巧克力》《雷霆战警》等积压剧借助视频网站终见天日。
但视频网站的崛起也进一步挤压了二三线卫视的生存空间。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是二三线卫视急需要面对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对于恢复“一剧四星”甚至“一剧多星”的传言开始出现,在春推会的“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论坛”中,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韬针对电视剧版权价格疯涨提出建议: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应该一剧两星,一剧三星,一剧四星、五星。
多个卫视分摊购剧费用,无疑会降低购片成本。
此外,近5年来地标联盟和第一联盟的成功实践,也将引发电视台购剧形式的进一步变化,未来二三线卫视或自发联盟、或由一家上市公司牵头联合购剧、播剧形式(首、二、三轮分配)或将成为大势所趋。
去年夏天,由姜文主演的历史正剧《曹操》将在河北卫视独家首播的消息传遍网络,7亿大剧与三线卫视的搭配让观众一片哗然。如今《曹操》落户哪家还尚不明确,但这样的消息传出,也从侧面印证了二三线卫视的存在感。
就目前来看,卫视之间吊轨的现象依旧存在,二三线卫视虽然已经开始排兵布阵,但仍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