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市场星报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人事交往都存在冥冥中的缘分。我喜欢“随意”这个词,与之相左就是刻意。既不刻意又能成功,除了自身的拥有,就靠缘分了!
年3月,我的长篇小说《美人坡》在北京出版,甫一面世就受到多方面追捧,出版方中国工人出版社和《文艺报》社、中国作协都主张在京召开《美人坡》发布会暨研讨会,由《文艺报》牵头,邀请在京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参加研讨推介,广泛宣传,造成隆重的舆论气氛和全国的气势。这无疑是个宣传炒作自己的最好契机。然而于我而言,缺少缘分!我很犹豫。按照合肥的方言土话:这叫“扶不起来的猪大肠”?
非也!我这人其实性格内敛,不喜张扬,不善社会交际,加之当时我刚经历过一场大病痊愈不久,身体及其他状态都不是很好,那些天又感冒,内心就想尽快回肥。人要做事,没有好状态不如不做,这是我的体悟。我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果断拒绝了在京召开《美人坡》发布会暨研讨会这样的好事!
记得那天是三月一日,我拎着几本《美人坡》样书回到合肥。中午有人请我吃饭,见我表情漠然,有朋友打趣道:出了这么厚重的大著还不高兴吗?另一个在场朋友说:在合肥开个研讨会嘛!同样请北京的出版方和《文艺报》他们参加,这边由省文联主持召开,找几个协办单位,我来找《安徽市场报》作为新闻单位牵头和协办人!说这话的,是当时在新闻文艺界颇为活跃的沈明先生。
《安徽市场报》就是《市场星报》的前身。我知道这家报纸当时在合肥和安徽颇具影响。
沈明第二天给我打一切都搞定了!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安徽省文联主办,安徽作协、安徽文学院、省评论家协会、安徽电视台、安徽市场报、中国工人出版社、文艺报社都是协办单位。他特别强调:安徽市场报是主要协办单位,也是安徽唯一参加协办的新闻单位!放下电话,我马上给北京去了电话,他们都表示积极支持,并打算派人来参加会议。
当时的《安徽市场报》总编是彭鼎宁,记者部的莫文华,他们俩都是文学素养很好的人,所以特别对路。记得开会那天,省城各大新闻媒体和电视台都派记者来了,但安徽市场报来的记者最多,有专访的,有写新闻的,有专门拍照片的。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天当即写稿、印照、排版、制作,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
第二天黎明的曙光刚刚露出,带着油墨香味的刚刚出炉的《安徽市场报》就布满合肥大街小巷,他们用了整整几个报纸版面,详细报道了研讨会的实情和状况。
《安徽市场报》的编辑动了脑筋,他们独特的推介风格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的体会是:报纸不论大小,风格独特就是自己的招牌和功能效应。《美人坡》在没有于北京召开研讨会推介的情况下,在全国主流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推介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炒作方式的情况下,却意外地在全国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效应!这一方面要感谢互联网,另一方面就是《安徽市场报》这类地方媒体的大量宣传,很多外地报刊和互联网的报道宣传根据,最早都是来源于这一类地方报纸的!
《安徽市场报》曾经多次发表了我自己写的创作谈,谈的最多的是《美人坡》。报道中说,我写这部书从构思、起笔到写成历经20多年,20多年中世态人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它又是一代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我在后记中写了两句话:年年风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书。这是真情实感。我无法忘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大动荡,人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坎坷也包括意外的欢悦,大起大落生离死别的事太多了。社会变迁改变了各类人原来该走的生活道路,从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风景。一些人曾在各种轨迹上坚持人生底线的挣扎。另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变换着自己的位置,充当各种各样角色,完成或美或丑的表演。这一切都是我萦绕于怀的创作冲动。我因此也感受到《安徽市场报》如影随形般的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