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观察丨全球艺术市场的变动与趋

前言

年已接近尾声,过去一年里的艺术市场面临着困难与挑战,而危机之下也暗含创新与突破。

新年将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研究团队为读者总结回顾了这一年以来艺术市场与艺术世界的重要趋势,从业态、创新、变化中提炼关键词,以期能帮助大家在回望过去的同时把握未来。

在这里,也预祝大家新年愉快,平安喜乐!

画廊

转移、整合与模式创新

疫情使画廊业在隔离检疫中陷入危机,同时也在逐渐适应调整中重塑自身,创造了新的格局。回溯这危机重重的一年,首先可以看出画廊业在全球空间分布上的整合:一方面,因疫情冲击经营不善的画廊纷纷撤离原市场中心驻地,马尔伯勒画廊永久关闭纽约空间、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关闭伦敦空间;而蓝筹画廊却凭借自身强大实力借机进一步扩大版图,纷纷开启全球扩张模式,高古轩在美国洛杉矶和雅典的新空间即将开放、立木画廊开设伦敦新空间、佩斯伦敦空间扩大以增强影响力……另一方面,画廊的集聚也催生了新的市场中心形成,佩斯、豪瑟沃斯、斯卡斯特、凡德·威格等蓝筹画廊纷纷进驻纽约长岛富豪区东汉普顿;佩斯、史蒂夫·韦恩、宝拉·库珀前往棕榈滩;香港画廊业也正在搬离以Pedder大楼为代表的市中心区域,趋向以黄竹坑为代表的近郊新兴地区,拓展新的高净值收藏群体是汇聚新中心的主要目的。

佩斯在东汉普顿的新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当画廊业线下实体空间关闭,在纷纷抢占线上艺术市场高地的洪流中,多元模式的创新应用使其迅速开拓在线资源,实现数字化发展。一方面,利用VR、AR、机器人等先进科技工具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应用,线下实体和线上平台的结合使观众获得良好观感的同时,也针对特定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定制;另一方面,面对画廊间资源、实力的分布不均,具有远见的合作计划不断出现,首先是不同级别画廊间的合作,“洛杉矶画廊平台”、大卫?卓纳“平台”计划、贝浩登的“保持团结”项目……与此同时,一二级市场之间的跨界合作,如“苏富比画廊网络”平台使双方在数字平台、藏家资源、销售收益等方面实现共享,而随着拍卖行私冾业务的攀升,画廊如贝浩登也宣布进军二级市场。可见一二级市场间的界限逐渐在打破,市场资源的争夺也将更剧烈。

拍卖

精品化、私洽与跨类融合

疫情之中,各大拍卖行的征集、预展、拍卖都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困难。市场也仍需要充足的时间缓冲,对于藏家而言,谨慎、保守的竞价可能会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各大拍卖行“减量增质”,更频繁地举行较小规模的夜间拍卖成为了趋势。同时,“跨类别拍卖”成为拍卖行青睐的拍品组合方式,将西洋古典油画、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现代英国艺术及当代艺术各版块作品结合到一个专场进行拍卖,能够实现以较低成本、较少规模的形式来满足更多竞拍藏家不同品味。

另一方面,拍卖行也将更多注意力从“点对面”的拍卖形式转向了“点对点”的私洽销售,一边是私洽业务的不断增长,另一边是拍卖行不断努力构建画廊网络与开设画廊,向一级市场进军——今年,苏富比就首次以“S

2画廊”身份在内地艺博会上亮相,在培养艺术新人的同时对接潜在藏家,也为开展私洽业务谋求便利。此外,线上化浪潮之中,各大拍卖行也纷纷推出全新模式——“明星带货”、“伦敦周拍”、“在线估值”、“合作拍卖”、“双城拍卖”等,可以看到线上技术与拍卖在不断成熟发展中结合,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从买家角度来看,拍卖结果显示出奈良美智、班克斯、曾梵志等当代艺术家成为了拍卖中的热门名单,“街头艺术”、“潮艺术”专场拍卖创下高价记录,再次印证了街头、涂鸦艺术稳步成为了精英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以及“千禧一代”藏家的审美趋向正在改变市场的热门版块。

艺博会

从透明化到“小而精”

传统的艺博会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聚合大量资源的盛会:画商、艺术品、收藏家、艺评人、媒体纷至沓来,每年的艺博会也是研究者观察分析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场合。而疫情的爆发使得线下活动的开展难以实现。

回溯今年的世界艺博会格局,可以看到各大主要艺博会的日程都收到了冲击:本年第一个季度台湾与海外尚未受到疫情严重影响,台北当代、纽约军械库艺博会都赶在疫情爆发之前举办,而香港巴塞尔则无奈取消;进入第二季度,随着病毒在海外的传播,原定5月份举行的纽约弗里兹、纽约TEFAF都相继被迫取消;进入下半年,海外疫情呈现失控状态,法国FIAC、德国科隆艺博会、迈阿密巴塞尔全部取消,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与好转,北京当代、ART都在8月与11月顺利举办,艺术北京为了弥补5月份档期的缺失,举办了“艺术北京·发现”展。

由于疫情影响,一方面艺博会不得不做出向线上靠拢的调整。早在三月,香港巴赛尔线下活动的取消直接推动了“巴赛尔在线观览室”的出现,线上展览中有来自31个国家及地区的家画廊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普通观众首次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件艺术品的价格——在以往,你不得不去向画廊工作人员询问价格。这也许是线上化的好处之一:艺术界不得不寻找与买家建立联系的新方法,而价格的透明化则拉近了艺术收藏与年轻观众和初入收藏的买家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除了被迫线上化,“小而精”成了线下开展博览会的关键词。“北京当代”就采取了渐次展开、多点互动、线下线上的方式来应对疫情。8月份,首先推出的艺述单元“金汤”在CHAO艺术中心举办;9月份核心单元“明天的艺博会”于艺术中心开展。艺术北京采取了同样的措施,12月份举办的“艺术北京·发现”邀请十家画廊、十位艺术家参与,也主打“精品化”策略。

“元PLUS”——画廊邀请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看到,疫情之下各大博览会都依据定位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疫情。一边是主打国际化、大体量的国际性艺博会向线上靠拢;另一边是强调实验性、在地性、区域性的博览会以“精品化”策略保持发展。未来,在疫情可能保持“常态化”的阴影之下,世界艺博会的格局也许会出现大的变化。

美术馆

自救与新手段创收

美术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基金支持、社会捐赠,以及门票、会员、餐饮、特殊活动和文创产品等带来的收入。新冠疫情爆发后,即便有数量不等的拨款、捐赠做后盾,但闭馆仍然阻断了其他资金来源,为美术馆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虽然多国政府都拨放了资金以援助文化艺术产业,但许多艺术机构仍不得不采取裁员、强制休假和减薪等方式缩减开支。

暂时闭馆的大都会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美国,为了帮助美术馆应对不断深化的经济危机,美术馆馆长协会(AssociationofArtMuseumDirectors,AAMD)放宽了有关美术馆使用限制性资金的准则,允许美国美术馆使用此前受限的资金来支付未来两年的运营费用,其中包括专项捐赠的资金和出售艺术品的收入等。在此决策的支持下,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Museum)于9月出售了包括老克拉纳赫和库尔贝的作品在内的12件藏品,产生的收入达万美元。据ArtnetNews统计,今年秋季美国美术馆整体预计将拍卖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藏品。

同时,美术馆也纷纷开始采取具有商业意识的自救措施,寻求一切可以增加收入来源的方法。在管理层面上,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首次任命来自金融和律师领域的两位主席共同领导董事会,以弥补美术馆数亿美元的亏损。法国巴黎的罗丹博物馆(MuséeRodin)通过出售限量版的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Rodin)的雕塑复制品获得了万欧元的收入,《思想者》和《加莱市民》等复制品已经售罄。美国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AD)今年将年度的MAD舞会置于视频会议软件zoom上进行,通过现场晚会直播吸引观众,并完成其年度预算15%的募资。法国波纳尔博物馆(MuséeBonnard)则通过网上众筹的方式获取购买藏品的资金,并成功筹得作品价格的10%。

同时,美术馆也采取了新的手段来活化收藏。今年9月,荷兰鹿特丹的首个公共艺术仓库建造完成并向公众开放,使得“仓储式”的艺术展览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tshysc/15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