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邓瑛(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刊期:《财贸经济》年第8期
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国家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巨额的货币存量,带来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各种资产价格的涨幅远远超过一般物价的涨幅。由此,“资产型通货膨胀”成为金融危机后一个亟需应对的现象与问题。
本文从资产型通货膨胀的特点出发,以货币结构的两个比率为切入点,研究了货币冲击后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和一般物价不同步上涨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货币会对房价、物价的变动产生不一致的影响,货币发挥不同职能的比重、货币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领域之间的转化,都可能是导致这种非线性动态关系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刻画这种非线性关系,本文在货币结构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构建了货币的资产化比率和非实体化比率两个指标,分别建立了房价的门限模型、物价的门限模型,以及房价、物价与货币结构之间的动态VAR模型,并利用中国年1月至年6月的数据进行估计。
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货币结构比率下,货币量对各类价格冲击影响的速度、力度是不同的。从货币结构的时间维度来看,货币的资产化程度对未来的房价与物价走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对于房价来说,货币供应量中较高的资产化比率会更显著地推动房价上涨;而对于物价来说,当货币供应量中执行资产职能的货币较少,执行交易职能的货币较多时,房价上涨的效应不明显,而一般商品价格将会有一个较强的上涨趋势。表现在准货币为主的结构下,货币量的增长对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影响更大;以交易性货币(M1)为主的结构下,货币的增长更多地反映在CPI等一般物价上。
从货币结构的空间维度来看,货币流量在不同形态的经济领域之间流动,即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转化,因此货币的非实体化程度也造成了房价和物价以不同的速度变化,且存在一个传导过程。脉冲响应的结果显示,当部分货币从商品市场流出,或者资产市场有新的货币流入时,即货币的非实体化比率提高时,房价将有一个较快上涨的趋势,而一般物价将在短期内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产生向上的趋势,其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而且物价的响应速度慢于房价的响应速度。这也揭示了房价上涨之后,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拉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出现资产型通货膨胀传递到实物型通货膨胀的转变。
据此,论文提出了北京白癜风高等专科医院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