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来源:中国船检作者:金航,彭飞(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年上半年,全球海上油气开发热情有所恢复,运营市场触底企稳,结束了油价下滑以来的单边持续恶化,但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并未扭转,船东和船厂依旧身陷囹圄,海工市场仍在寒冬深夜,不知何时才能迎来黎明曙光。面对市场萎缩、需求结构改变以及库存高压,突破重围,转型升级,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建造企业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图年年中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EIA
图年以来钻井平台租约情况
数据来源:Clarksons
运营市场发展形势
(一)国际原油价格同比明显改善,但是回升基础不牢靠
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延续年下半年以来的低位波动走势,在50美元/桶左右摆荡,布伦特现货均价为52美元/桶,相较年上半年40美元/桶的水平明显改善。油价整体回升主要得益于OPEC减产、美元指数走低、区域供应短缺以及地域形势紧张等因素,但是美国页岩油始终是市场的担忧。美国页岩油在成本大幅压缩的背景下,借助于国际原油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产量持续攀升,年5月份产量已经达到万桶/天,较年年底增长约32万桶/天,能够很好代表美国页岩油产量走势的陆上钻机活跃数量也由年初的座蹿升至6月底的座,为油价带来持续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受到OPEC减产协议豁免的尼日利亚和利比亚原油产量增长也对油价形成进一步的打压。
(二)海上油气开发热情有所恢复,但仍处于低位水平
经过近三年低油价大潮的冲击,全球油气行业遭遇严重危机,油气公司以及油气资源国政府被迫予以应对,自我优化调整,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加之油价有所企稳,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环境已经有所改善,行业投资热情也有所恢复,同时油气公司为维持储量接续,已在积极参与海上油气区块招标。
传统的海上油气开发地区美国墨西哥湾和北海方面,特朗普执政之后,破除了上届政府对美国海洋油气开发设置的重重障碍,在海上油气开发气体排放、油气田退役保证金、区块招标范围限制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放宽。美国最新一轮LeaseSale海上区块招标吸引了包括壳牌、道达尔、雪佛龙、挪威国油等油气巨头在内的28家油气公司参与投标,招标金额高达3.15亿美元,而年8月举行的上一轮招标仅有3家公司参与,金额更是低至0.18亿美元。北海方面,英国在年就开始致力于提升油气工业的投资吸引力,修改相关财政制度,永久性废除35%的石油利润税,将附加费从20%降至10%,目前英国油气业已将桶油运营成本从年的30美元削减至大约15美元。
其他海上油气资源国方面,巴西目前已经在本土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调整,出台新的油气政策降低巴西海上油气开发本土化率,第14轮油气区块招标中,勘探阶段本地化要求下降至18%,开发阶段本地化要求下降至25%~40%。巴西国油也通过出售资产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割肉输血,尽管负债仍然较高,但经营已有所好转。墨西哥在国内能源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区块对外招标财税条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油气公司参与,政府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招标进度。我国方面,目前以流花和陵水为主的深水油气项目也在实质性推进。
尽管如此,全球海上油气开发仍受制于长期低迷的油价,绝大多数的海上油气项目仍不具备经济性开发条件,同时短期内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和项目成本进一步压缩的空间已严重收窄,海上油气开发热情和勘探开发投资规模相较年之前仍处在低位水平。
(三)需求回稳无奈出清缓慢,装备供应过剩依旧严重
在油价站稳50美元/桶以及海上油气开发热情有所恢复的背景下,海工装备需求量停止下滑,甚至一定程度回涨,这一方面来自于部分油气开发项目实质性推进带来的装备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部分油气公司在低租金的背景下新租和续租海工装备。以钻井平台租约签订情况来看,年上半年签署租约数量达到73份,相当于年和年全年水平,恢复至年同期水平,但从租约总时长来看,仍较年同期水平相去甚远。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装备拆解价值低、环保要求严格、运移费用高以及装备闲置费用明显降低,加之中东等区域作业者倾向于使用业绩较多的大龄装备,装备拆解始终不能提速,拆解量持续处在低位水平,不能满足市场出清要求,同时伴随着部分装备的交付,全球海工装备供给量居高不下,供需关系迟迟不能得到缓解。
具体来看,钻井平台方面,年以来在租数量停止进一步下滑,基本稳定在艘/座的水平,但是拆解速度明显放缓,半年拆解总量仅为10艘/座,远低于年同期28艘/座的拆解水平,基本上被交付量所抵消,导致全球钻井平台船队规模保持在艘/座的水平,闲置和封存规模依旧处在艘/座的历史高位水平。海工支持船方面,得益于中东地区需求的增长,年初以来累计增长超过艘,年6月份在租数量为艘,但是拆解量仅为38艘,同样远低于年同期97艘的拆解量,船队供给也保持在艘的水平,其中艘OSV处于闲置状态,远多于艘的在租增长量。
图3年年中以来钻井平台供需情况
数据来源:Clarksons
图4年年中以来OSV供需情况
数据来源:Clarksons
图5年年中以来海工装备利用率走势
数据来源:Clarksons
图6年年中以来海工装备租金走势
数据来源:Clarksons
(四)运营市场触底回升,利用率和租金小幅抬涨
得益于新需求的孕生释放以及交付萎缩带来的船队供给增长停滞,年以来装备利用率一改之前单边下滑走势,开始触底回升。年6月,全球钻井平台和海工支持船利用率分别为64%和68%,较年初分别上涨1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租金方面,由于利用率走势折变以及装备运营成本被压缩接近极限,部分装备租金水平也小幅反弹,年6月,自升式钻井平台租金为8.52万美元/天,较年初上涨7.4%,浮式钻井平台租金为8.52万美元/天,较年初下滑2.7%;吨系柱拉力和吨系柱拉力三用工作船期租租金分别为美元/天和20美元/天,同比分别增长2.0%和3.4%;3载重吨平台供应船和载重吨平台供应船期租租金分别为美元/天和美元/天,较年初基本持平。
(五)船东希冀摆脱债务重负,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运营市场触底并不意味着船东境况出现好转,反倒说明船东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利用率和租金大幅下滑导致的经营困难已经持续近3年,日益迫近船东生存红线,企业债务问题难以再掩,近乎所有海工船东都在寻求债务重组,部分企业已经深陷生存危机。年以来进行债务重组的包括希腊钻井承包商OceanRig、美国大型海工船船东Tidewater、物探公司SeaBird、新加坡MarcoPoloMarine以及美国船东HornbeckOffshore等;法国海工船船东波邦与相关金融机构协议,减少租金水平以缓解资金压力;新加坡EzraHolding及其下属的EmasChiyodaSubsea等申请破产保护;挪威钻井承包商Seadrill也在艰难推进自身债务重组,如果最终受挫,不排除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
行业危机带来行业调整。年以来,在市场触底的背景下,海工装备运营行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深度调整期。如英国钻井承包商Ensco并购美国钻井承包商AtwoodOceanics成为全球第一大海上钻井平台保有者,挪威钻井承包商BorrDrilling收购美国钻井承包商Transocean整个自升式钻井平台船队,阿联酋钻井承包商ShelfDrilling收购挪威钻井承包商Seadrill旗下三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挪威FarstadShipping、SolstadOffshore和DeepSeaSupply三家海工船船东整合为全球海工船运营巨头SolstadFarstad。
与此同时,部分船东开始向传统油气服务业务以外的领域拓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如丹麦MaerskSupplyService向客户提供海工船,用于开发东北太平洋克拉里昂一克里帕顿断裂带海底多金属结核,法国波邦首次介入风电系泊系统安装领域,物探公司PGS则探索利用其现有船只和技术发展清理垃圾海洋业务的可能性。
图75年以来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量走势
数据来源:CSIRC
图8年上半年海工装备订单结构及同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CSIRC
建造市场发展形势
(一)海工装备成交额低位回涨,浮式生产平台一枝独秀
年上半年,在多个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平台订单的带动下,全球海工装备累计成交6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超出年全年成交量约30%,但仍较年~年同期水平相去甚远。从装备数量来看,上半年累计成交40艘/座,与年同期的41艘/座处于同一水平。总的来看,海工建造市场仍然处于历史低位,特别是钻井平台领域,已经连续13个月没有订单成交。
浮式生产平台方面,扭转年几乎零成交的局面。油价下滑以来被延期搁置的浮式生产平台项目重新上马,新订单大量浮现,年上半年累计成交13座/艘、57亿美元,远高于年同期3艘/座、4亿美元的成交水平,以金额计,占据年上半年成交总量的83%,同比增长约67个百分点。具体包括MadDog2半潜式生产平台、SouthCoralFLNG、LizaFPSO、CaRongDoTLP以及6艘FSRU和3艘FPSO/FSO改装。其中仅MadDog2半潜式生产平台和SouthCoralFLNG两份订单金额就高达38亿美元,占据浮式生产平台订单总量的67%,占据全球各类海工装备成交总额的一半以上。
海工船方面,受风电类海工装备订单的支撑,年上半年成交水平与年同期相当,累计成交27艘/座、11亿美元,以金额计上涨约11%,在全球海工装备成交总额中的占比约为17%,同比下滑约25个百分点。其中海工支持船成交3艘小型船,价值量极低;海工调查船成交2艘,包括1艘价值量较高的大型多功能物探船;海工作业船依旧是海工船成交的主力,年上半年累计成交22艘/座、8亿美元,以金额计,占据海工船成交总量的74%,主要包括海上风电相关船舶、模块运输船、起重船、自升式服务平台等,其中11艘与海上风电相关,订单总额约为5亿美元,占据海工船成交总金额的一半左右。
图9年以来主要建造国市场份额变动情
数据来源:CSIRC
图10年年中以来钻井平台新建及二手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Clarksons
图1年年中以来海工船新建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Clarksons
图1年以来钻井平台二手交易量走势
数据来源:Clarksons
(二)韩国接单额扶摇直上,重登全球第一宝座
由于订单结构改变,年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主要建造国市场份额也随之突变,韩国凭借在大型浮式生产平台方面的建造优势和经验以及积极的抢单策略,揽获绝大多数浮式生产平台,共计承接海工装备5艘/座、45亿美元,是年同期的二十倍,占据全球66%的市场份额,时隔多年之后重登全球第一宝座。新接订单包括MadDog2半潜式生产平台、SouthCoralFLNG和3艘FSRU,除2艘FSRU由现代重工承接外,其他订单全部落入三星重工。
中国方面,凭借在海工船方面的建造优势以及部分生产装备方面的突破,年上半年累计承接各类海工装备23艘/座、15亿美元,以金额计,同比上涨%,市场份额为22%,把守全球第二的位置。具体来看,中国承接了19艘海工船,总价值7.6亿美元,同时还斩获4艘浮式生产平台,包括沪东中华承接的2艘大型FSRU、上海外高桥承接的1艘新建FPSO以及舟山PaxOcean承接的1艘小型FSRU。
新加坡方面,接单延续年以来的颓势,年上半年仅接获3份订单,由于全为升级改装订单,总价值量不足1亿美元,包括两艘FPSO改装订单以及一艘起重船改装订单,全部由吉宝船厂承接,胜科海事一无所获。此外,吉宝岸外与海事下属KeppelFloaTEC获得越南国内第一座张力腿井口平台CaRongDoTLP建造项目技术及管理服务合同,合同金额约为万美元;吉宝船厂一艘FLNG改装订单也于年上半年生效。
表1年上半年全球及中国海工装备按期交付率单位:艘/座
数据来源:Clarksons
(三)装备价格持续低位,二手交易量猛增
需求严重萎缩,海洋工程装备价格受到持续压制,在年下半年滑入谷底之后始终保持低位。年6月,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恶劣海况半潜式钻井平台和超深水钻井船新建价格分别为1.55亿美元、4.5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连续一年处于该水平;吨系柱拉力和吨系柱拉力三用工作船新建价格分别为万美元和万美元,3载重吨和载重吨平台供应船新建价格分别为万美元和万美元,较年初基本持平。
二手装备价格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例,年6月,0年以来建造的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二手价格为万美元,较年初下滑约万美元,第六代浮式钻井平台二手价格为2.5亿美元,与年初持平。但是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部分装备已经严重低于该水平,如Rowan收购巴西国油的两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建于年)单价仅为万美元。二手装备价值严重缩水招引BorrDrilling、Ensco、ShelfDrilling等买家大规模出手收购,年上半年,钻井平台二手交易量已经达到37艘/座,相当于年~年交易总量。
(四)交付几乎陷入停滞,船东撤单行为明显增多
装备供应过剩,租约难寻,船东财力匮乏,大批在建或已建成装备难以实现交付,即使部分装备完成技术交船,但仍滞留船厂码头,未实质性交付,年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按期交付率处于极低水平。根据年年初计划,年上半年全球应交付各类海工装备艘/座,但实际仅交付艘/座,交付率为20%,特别是钻井平台,上半年仅有7座实现交付,交付率为8%,海工船交付率也由年的40%降至20%。中国方面,交付率依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按期交付率仅为14%。
不同于前两年,船东受市场长期拖累,经营已经难以为继,处于崩溃的边缘,亟需优化资产结构,减轻负债压力,同时也基本上放弃了短期内市场能够回暖的奢望,导致船东越来越倾向于撤单,市场撤单行为因此增多,尤其在中国船厂。年以来,国内有大船海工BT-半潜式修井平台、山海关船厂3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振华重工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上海外高桥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遭撤单,国外也有三星重工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波兰Remontowa船厂1艘平台供应船等遭撤单。
(五)建造企业深化调整,求生存寻突破
该场旷日持久的市场风暴使得建造企业病痛缠身,接单难、库存压力大等诸多问题迫使企业收缩调整产能,探索库存处理方式,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产能调整方面,新加坡吉宝岸外与海事有计划关停位于新加坡9个厂区中的3个,并封存2个海外船厂,上半年已经将吉宝荷兰船厂出售;胜科海事计划提前归还租用政府的厂地,将生产集中在TuasBoulevard船厂;现代重工停用群山船厂海工H坞,预计至年底,现代重工11个大坞中将有4个正式停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计划关闭主要生产钻井船、FPSO船体等海工装备的爱知工厂;川崎重工则更是决定退出海工领域。
库存方面,由于常规的转售在当前市场情况下难以实现,建造企业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成立基金、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光租、自身运营等方式,目前已经有企业解决了少量库存问题,如招商局重工成功将两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光租至中东地区,中集来福士借助自身的运营能力为“蓝鲸”寻得租约。与此同时,建造企业也在积极同金融机构进行接洽,探索债转股等方式缓解库存带来的资金和债务压力。
业务拓展方面,面对传统业务发展停滞的事实,很多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年以来,海上渔场成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