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完成工程量巨大,总产值逐年增长,有力地支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地位稳固,但利润率却提升乏力。百年建筑网监测数据显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3.3%,产值利润率5.91%,较年下滑0.1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成本竞争优势的下降导致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比建筑业的盈利水平高出近50%。建筑业几乎是第二产业中盈利能力最弱的产业。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自年开始一直缓慢曲折上升,自年以来出现了“维稳”在3.5%左右的僵局。
图1-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统计局
对于以上情况,本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影响建筑业绩效的因素并结合实际给出相关建议。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因为产业绩效既包括利润、收益等可以直接衡量的因素,又包括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产业绩效衡量指标主要有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参考之前的相关研究文章,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产值利润率来衡量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
指标的选取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建立起的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模型,以该理论一个最基本假说为前提,即价格、边际成本与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结构。为了检验我国建筑业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为:π=a0+al*CR+a2*EF+a3*PR+ψ,其中π表示产业绩效,CR代表市场集中度,EF反映企业行为,PR说明以产权为主的制度因素,ψ是包括企业规模和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内的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到年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建筑业产业绩效π用产值利润率表示;市场集中度用前八家建筑企业的集中度CR8说明;用人均利润来代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反映企业行为EF;PR表示建筑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用于度量产业的产权结构。
1、市场集中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据百年建筑网监测,截至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家,建筑业从业人数.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目前国内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下,CR8产业集中度从-年增长至20%峰值后,自年后逐年回落至年的11%。套用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对市场结构的划分,我国的建筑业属于分散竞争型,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图2-年CR4、CR8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ENR排行榜、统计局
2、人均利润
据百年建筑网监测数据显示,建筑业人均利润自年至年呈现攀升的态势,在年达到峰值1.6万元后出现急速下降,年开始缓慢回升至年的1.2万元。
图3-年建筑业人均利润变化情况数据来源:统计局
3、建筑业国有经济比重
百年建筑网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中国有经济比重自年开始逐年下滑,由24%下降至16%。而在产值利润率方面,国有建筑业企业自年至年期间一直低于其他性质企业。
图4-年建筑业国有经济比重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统计局
图5-年各类型建筑业企业产值利润率情况数据来源:统计局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文采用R进行回归模型的建立,通过逐步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根据结果我们得到建筑产业绩效的最优回归模型
π=4.69+0.55*EF-10.52*PR+ψ,R2=0.93,p-value=0.
除市场集中度外,其余两指标进入了模型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通过了检验。
下面,我们将对回归模型的一些特性作进一步研究,并检验是否存在对回归模型产生较大影响的异常值,因为异常值的存在往往会给回归模型带来不稳定。因此我们将对得到的最优回归方程进行残差分析与共线性诊断。
1、残差分析
用R软件对所得最优回归方程进行残差分析,并绘制标准化残差图,得到残差图如下。
图6回归方程标准化残差图
一般我们把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大于等于2的观测值认为是可疑点,而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大于等于3的观测点认为是异常点。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点基本都分布在-2-2之间。因此,我们可以说,所得的最优回归方程中并无明显的会给回归结果带来不良影响的异常值,所以最优回归方程的稳定性较好。
2、共线性检验
如果所得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存在线性关系或近似线性关系,将会隐蔽变量的显著性,增加参数估计的误差,还会产生一个很不稳定的模型。下面,我们用R软件对之前所得到的最优回归方程进行共线性诊断,并得到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结果如下。
一般来说,若方差扩大因子大于10,则表明模型中有很强的共线性问题。由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最优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均未超10,因此可以说明回归方程中的所有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回归方程的效果及稳定性较好。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年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最优回归模型如下:
π=4.69+0.55*EF-10.52*PR+ψ,R2=0.93,p-value=0.
结果分析及结论
早前的建筑产业绩效分析运用-年的数据进行建模,得到的结果为π=4.+11.*CR+3.*EF-3.*PR+ψ。本文得到的模型与之相比较,可以发现在市场经济基本建立的背景下,企业效率和产权依然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市场集中度与产业绩效的关系却出现了变化。
1、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的悖论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从一般理论关系来看,市场集中度越低,则表明该产业越是一个趋于竞争性的产业,因而该产业利润率也就越低;反之,如果市场集中度越高,则表明该产业越是一个趋于垄断性的产业,因而该产业利润率也就越高。也就是说,市场集中度高,则利润率高;而市场集中度低,则利润率低。因此,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应当呈现一个正相关关系,而此前的研究模型也符合这一观点。但在本文的建模过程中,我们发现-年我国建筑业市场集中度与产值利润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百年建筑网监测数据显示,年以来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曲折上升后保持维稳状态,而市场集中度较低,且自年开始逐年递减,市场竞争趋于加剧状态。造成这种悖论的原因我们可以试图从建筑业的产业特性进行分析,第一,建筑业受土地、资金的高度制约;第二,建筑业资金流动性大,高风险与高报酬并存;第三,建筑业受地理位置影响大,属于区域性市场,这造成了建筑业的市场竞争是局限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完全竞争,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扭曲。虽然建筑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的悖论存在,但目前建筑业市场的整体情况依然是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水平偏低。因此,提高资源配置,优化产能结构,增强适度行业进入壁垒,提高市场集中度减少恶性竞争依然是改善产业绩效的必经之路。
2、企业效率与产业绩效正相关
企业效率与产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在我国建筑业的适用性。这表明相对于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建筑企业更加重视通过效率的提高,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产业绩效。然而与之前的模型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效率对产业绩效提升的力度在减弱,这也反映了近几年来建筑企业的效率逐步提升但整体盈利能力依然不高。面对愈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建筑企业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更应注重企业的加速转型升级与增长模式的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产业绩效质的提升。
3、国有经济比重与产业绩效负相关
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经济比重与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家所有权从工业行业中逐步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所有权的进入和迅速成长。在我国建筑业中,虽然非国有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但国有经济成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产权明晰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成本、风险的承担者之间尽可能地对称,使成本收益内在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激励问题。国有建筑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缺乏效率,存在着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提高。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权缺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因此加大力度推行产权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建筑业的产业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
百年建筑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