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如何守住我们的心理健康

本文转自:市场星报

不知不觉,新冠疫情已经伴随我们2年多了,它不仅破坏了经济、扰乱了生活,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面临疫情长期反复,尤其是在大面积社区封控、长时间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人们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等心理应激反应。抗疫不仅是一场与病毒斗争的疫情阻击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这场疫情究竟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众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记者采访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焦虑抑郁科主任医师穆菁菁等专家,他们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策略。

疫情暴发以来,更多人抑郁、焦虑、失眠

今年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简报,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院长陆林今年6月17日在北京指出,对新冠肺炎疫情后隔离、封控、暂时缺少社会交往的人员,除了疫情防控减少感染以外,也要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

陆林曾长期跟踪调查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后的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一项覆盖30余个省级行政区涉及5万余人的调研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

陆林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时发布了报告,认为新冠肺炎在心理方面影响的持续时间至少是十年、二十年,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都可能面临全球许多人应激后的焦虑、抑郁、社会交往等问题。“特别是对青少年,因为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有可能面临将来成人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不协调,甚至有一些缺陷。”

他还表示,世卫组织也发布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一年后,全球的焦虑症患者增加了七千万至九千万,抑郁症患者增加了五千万到六千万,失眠障碍患者增加了一个亿以上。

重视心理健康、进行危机干预,重塑生活信心在此刻变得更为重要。陆林指出,对疫情后隔离、封控在家或者暂时缺少社会交往的人员,除了疫情防控减少感染以外,也要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维持的常识,专业人员给出的建议是规律的生活、休息、锻炼,即使封控在家,也要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休息,不要熬夜,“这是最简单的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基本的原则”。

疫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医院焦虑抑郁科主任医师穆菁菁介绍说,因为对疫情的担心,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使得这两年焦虑障碍、疑病障碍等患者增加明显。

专家对疫情下的典型心理健康问题做了以下分类:

1认知问题。认知困惑,如: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过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hqhysc/17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