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核心包括规模扩张能力

一、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内涵

一般而言,工业领域研究的是本国商品在市场上交易成本、生存能力及其要素构成。大多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然而连锁零售业有其独特特点。因为其并不制造产品而是以组织货源为主,因此其竞争的不是产品,而是组织效率和营销渠道。

相对而言,吸引顾客的并不是产品本身。其次,在连锁零售业的研究范围中,则更加注重营业形态、经营方式等。最后,连锁零售业的店址选择、营销人员素质等因素在提高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连锁零售业“钻石模型”的分析,由生产要素、需求要素、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以及相关和辅助产业共同决定,同时机会和政府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的竞争力模型适用于对这一行业的研究。生产要素影响了人才投入和资本投入,需求条件决定了其产业规模,相关和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金融行业及供应商)影响了连锁零售业的规模扩张,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决定其创造利润和长久发展的能力。

结合国内外企业特点和形成机制,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扩张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在任何行业企业研究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地区整体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既是一个地区企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又是促进该地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规模扩张能力可以通过连锁企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量、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角度量化。这些要素都体现了企业不断开拓市场的能力。

第二,盈利能力。盈利可以说是一个行业存在的基础,如果其成本控制能力强才有可能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连锁零售业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不断降低成本。

第三,人才集聚能力。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因而人才对于竞争力的影响相当重要。连锁零售业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较强的人才吸引能力,是产业竞争力来源所在。

第四,潜在需求能力。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城市化水平均构成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消费的潜在购买力。只有具有潜在需求能力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稳步增长。

第五,物流配送能力。物流配送能力是连锁零售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一个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能够保障连锁零售业整体效益的实现,并促进连锁零售业有序发展。

二、连锁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行业竞争实力实证分析的基础。在选择何种指标以及数量的多少上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选取指标的原则

具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也是选取指标的首要原则,连锁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

设计依据经济学原理和现实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和数据的选择。同时,模型结合了连锁零售业产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宏观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考虑,以保证指标准确的反映竞争力内涵,从而得出客观数据、准确地反映具体区域和企业的实力状况。

第二是有效性原则,设计的连锁零售业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连锁零售业的内涵、结构和特质,反映连锁零售业的本质和属性。

第三是可操作性。实证分析首先要保证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数据一方面从公开刊物以及统计年鉴获得。另一方面,为尽量保证数据资料真实有效,模型设计尽量秉承少用定性指标的原则。考虑到实际统计分析的客观难度,评价指标数量选取适中并尽可能简化。

最后是可比性原则,研究客观了解不同地区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以保证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连锁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复杂而激烈,连锁零售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不断构建自身竞争实力才能使其立足于市场。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业领域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运用到连锁零售业,但是由于连锁零售业有其自身特点,其商业模式更容易被模仿。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实力的内容结构和评价角度。因此,在借鉴工业竞争力研究方法时,必须考虑连锁零售业这些差异性。在连锁零售业竞争力方面,总结出来的核心能力包括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人才集聚能力和潜在需求能力四个方面,据此构建一个评价体系。

规模扩张能力作为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首要能力,一方面体现在现有的成果及优势上,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衡量这一能力的经济指标有:从业人数、门店数、商品销售总额、资产增长率。

盈利能力是任何企业竞争的关键,也是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可以说是现实的硬竞争力。研究主要通过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产业盈利总水平的利润总额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

及总资产贡献率等具体财务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其中,企业对资金的利用能力的评价主用通过总资产贡献率这一指标实现。

人才集聚能力要素对企业实力的影响作用也极为重要。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实力才能强。这一能力主要通过调查连锁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以及企业对人才培训的支出来评价。

潜在需求能力同样会产生久远的影响。该能力主要包括地区现有的经济水平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具体评价中可利用城镇化率、人均GDP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还可以利用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衡量消费者购买能力。

此外,还需要通过统计配送中心个数衡量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以及从品牌知名度,营销能力,忠诚度等角度衡量在品牌经济时代下企业品牌的推广能力。具体通过品牌市场数据和品牌消费者数据衡量。

目前基本是定性分析,完全量化模型还存在许多困难。由于百强企业一般都是品牌企业,因此可以运用连锁百强企业营业额除以该地区营业总额来反映。

对于上述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连锁零售业分散性、统计制度等因素的局限,很多数据目前无法收集,因此,本文只能局限于可以获得的数据进行竞争力评价。

连锁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统计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很多变量都由某些公共的因子所制约,利用因子分析法就是要把这些公共因素分解出来。基于SPSS的因子分析方法以各个变量构成的相关矩阵的内部联系为基础,将具有复杂联系的相似变量归纳总结,合并为少量不相关的综合因子,并尽可能反映所有数据的特征。

三、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我国主要各省连锁零售业竞争力评价

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和补充,总结出连锁零售业的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人才集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潜在需求能力等核心能力,从而建立出具体指标的综合维度。但是,有很多指标,如人才集聚能力指标目前仍难以量化。

因此本研究将从规模扩张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和潜在需求能力着手,分析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状况。寻找出各地区同业态企业实力存在的差异。按照这一思路,本文选取了门店数、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商品销售额、配送中心、城镇化率以及人均GDP七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从因子得分和排序来看各个地区具体的发展状况:第一主因子排名情况-规模扩张能力

规模扩张能力因子排名前六名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河南,上海这六个地区,在规模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同时,海南、黑龙江、青海、内蒙古、陕西排名靠后。一方面,规模扩张能力与各省的门店总数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一般情况来看,门店总数较多的省市规模扩张能力也相对较强。

另一方面,配送中心的数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省市的规模扩张能力。例如河南这个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均较低的省份,其规模扩张能力排在全国前六名,正是因为其门店总数和配送中心的数量均处于我国前列。

同时,有众多的大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总部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例如,郑州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河南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思达连锁商业有限公司等均为在郑企业。然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天津由于其门店数较少导致在规模上处于劣势地位,导致了规模扩张能力排名靠后。

第二主因子-潜在需求能力排名前六名的有上海、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这六个地区在潜在需求能力方面较强。北京和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连锁零售业需求旺盛,再者,北京和上海由于其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外资企业大量进入的时候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

结语

同时,河南、贵州、云南、甘肃、四川排名靠后。内蒙古的潜在需求能力可以进军前六名很大程度得益于近几年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hqhysc/17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