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25篇原创,每周更新
文
字
在新时代关口,回看风云激荡。
从55年苏式计划经济在中国建立以来,到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时下的供给侧改革再出发,“计划”还是“市场”?在论辩中走过了60年,并没有停止。
从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到92年姓“社”、姓“资”的讨论,再到97年姓“公”、姓“私”的讨论,04年“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讨论。年,提出“两个不能否定”,关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本文回顾60年经济体制变革中,理论界和决策层关于“计划”和“市场”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话。
—
49年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体制还不是苏联计划模式。毛主席曾设想“三年准备,十年建设”,他说,“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
要进攻的正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后,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席于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宣部称,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高潮从农村开始,主管农村工作的邓子恢在“反右倾”中被批判。此后,农村先是废除了个体私有,进而发展成合作社,最终在58年的大跃进中,成为“人民公社”。
55年,资本家纷纷要求国家对自己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总路线的实现只花了3年时间。至此,国有制和集体制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苏联模式在中国就建立起来了。
在—年,国民经济在恢复中增长。但国家计划导致效率和产品质量逐年下降,开始引来了学者和民众的争议。年底,高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于是这时,孙冶方站了出来。他说,要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上,“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因为这句话,他在60年代被主管意识形态的康生定性为“修正主义分子”,关了8年。孙曾留学苏联,学习斯大林政治经济学;后来回国,随军到了上海,在陈云的带领下,打了一场财经界的“淮海战役”,在实践中,他和顾准等人开始对计划体制的缺陷进行反思。
77年,孙冶方出来后,思想被中央领导授意抢救,成为中顾委委员。孙致力于写出中国的“资本论”,但自身理论体系存在矛盾,认为自己所说的“价值规律”不是指市场规律,反对社会主义下存在“商品经济”,最终没能成功。
顾准在学术上的见解更深刻,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由自发涨落的市场价格调节”,他被称为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人”。顾准也被划为右派,74年去世。
在高层,陈云是计划经济的操盘手。56年,他提出“三为主、三为辅”和79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对我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是个重要的年份。4月,最高层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军事发展的步子放慢;月底,包括产业发展次序在内的《论十大关系》诞生,毛主席认为,体制主要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秋天,BIG8召开,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拉开了未来6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征。
BIG8决定,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于58年开始执行,包括下放:计划管理权、物资分配权、企业管辖权、财税权、项目审批权、信贷管理权等。不久前的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各级政府相应“三年超英,十年超美”的号召。
号令之下,随之而来的是分权经济“一放就乱”,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比如农业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大炼钢铁”。粗放和混乱,导致了经济陷入困难。
59年庐山会议对此进行纠左,但因彭德怀问题,会议变成从纠左到纠右,耽搁下来;60年开始三年自然灾害。
62年,陈云为组长开始整顿财经,收回了之前下放的权力。64年国民经济恢复到58年的水平,但计划下的弊端很快又出现了。由于在那个年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在意识形态上不受认可。年只有再次通过“下放”这招搞活经济,但下放以后,经济再次乱了,于是年邓公复出,主持“全面整顿”。
可见,“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从改革开放前就有,直到80年代,权力下放的老办法依然被使用,比如80年的财政下放是“分灶吃饭”、货币方面是中央和省“两级调控”。
—
80年代的经济体制,在高层是邓公、陈云“双峰”下的拉锯博弈,有的年份“计划”多一点,有的年份“市场”多一点。
邓公复出,解放思想。政府代表团和留学生纷纷去欧、美、日取经。邓公访问美国、日本,谷牧去了欧洲考察。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出现了一场著名的路径争论。一方认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代表人物有李先念、马洪、董辅礽等,孙冶方也有这个思想。另一方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代表人物是薛暮桥,得到了胡YB等人的支持;同时,曾辅助邓子恢从事农村工作的杜润生,也建言农村承包制,主张市场经济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者于光远,后来也加入了市场经济阵营。
图:杜润生、孙冶方、薛暮桥、马洪
高层采纳的是第一种办法,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等办法。这个选择的意义非常深远,年前后,以“放权”为主题的国企改革启动,北京首钢、天津自行车厂等8家大型国企为试点。未来的30多年,国企将面临与政府权力、民企、跨国公司进行多维度博弈,博弈的主线是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等问题。
然而,企业放权改革并不顺利,第一,放权有限对搞活企业作用有限;第二,财务软约束造成企业乱摊成本、滥发补贴。第三,放权让利和财政“分灶吃饭”造成中央财政收入减少,连续两年赤字。经济困难,物价飞涨,于是年国民经济再次进入调整,主张计划导向的政治家和理论家重新占据上风。
在学术界和留学生中,也有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爱国经济学家,邹至庄,他在计量经济领域因“ChowTest”享誉世界。他不仅是台湾经济起飞的设计师,还在80年代初,为中国引进西方经济学,往海外输送人才,被称为“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这个留学生名单中,有日后大名鼎鼎的学者杨小凯、许小年、李稻葵、胡祖六、周林、谢丹阳等人,还有当前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原央行副行长朱民、中投副总赵海英等人。
杨小凯,以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闻名,2次被提名诺奖,被称为是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杨小凯在年有个著名提法,叫“后发劣势”;林毅夫认为后发国家有“后发优势”,这成为一场关于经济模式的学术大争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主导的“东亚模式”为官员们所钟爱,比如邓公就十分欣赏“四小龙”(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此时,市场为导向的欧美模式开始被具备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学者所向往。
不过,当时中国经济最大的惊喜和意外,来自体制外。一个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迸发于小岗村,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农业经济焕然一新,实践派代表人物是安徽万里和四川赵,当时说法是“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资阳”。
还有一个惊喜是,农改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使得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代表的农民企业家有:萧山鲁冠球、华西村吴仁宝、华北禹作敏。前者是自发创业出现,后者是从集体经济出来,民营企业以这两种基本方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伟大时代中,开创性的事件总喜欢同时出现。在南方的小渔村,邓公画了一个圈,“特区模式”无中生有。蛇口开发区的“总推土机”袁庚,在没有计划、没有财政的情况下,向中央争取到了引进外资、自主审批工业项目的权力。接着,就是深圳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往纵深发展,中国的国门在日后就彻底打开了,拥抱全球经济。未来,沿着这一成功经验,上海浦东新区、河北雄安新区在新时代将拔地而起。
以上种种,都是在计划外,市场力量撕开了计划经济铁桶般的口子,从此“龙门大开”。然而那时的道路仍旧曲折,年开始经济整顿,严厉打击温州的投机倒把和福建、广东的走私贩私。经济的紧急刹车,行政手段解决经济波动的计划办法,让很多反应迅速的人嗅觉到“一切经济都是政治”。这一年,国务院体改委成立,后来显赫多时,朱相、王书记都做过体改委的主任,直到年并入发改委。
年,“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提法出现,致富的渴望,在体制内外被激发出来。私营经济和市场力量的出现,与国有计划体制并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双轨制。
年,王石在深圳开始倒卖玉米;牟其中在重庆开始了倒卖电器。他们被称为“倒爷”。“倒爷”,是具有掌握调拨物资权力(批文)的人,把低价拿到的资源,高价卖给市场,获得暴利。当时有句话叫做“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
思想学术界,有两场重要的会议。
年,BIG12.3前夕,“莫干山会议”在浙江举办,讨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涉及价改、企改、农改、金改、对外开放等问题,会议成果得到了当时赵总理的批示。著名的青年学者有:王书记、马凯、周小川、郭树清、楼继伟、孔丹、陈元、肖捷、吴晓灵、刘克崮、陈锡文、李剑阁、朱嘉明、周其仁、张维迎等。这些人已经成长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治理者和研究者。
年,“巴山轮会议”在重庆到武汉的游轮上举行,也是讨论改革将向何处去。这次的成员是当时国内外的顶尖经济学家和官员,包括托宾(诺奖得主,著名语录“不要将鸡蛋全都放在一只篮子里”)、科尔奈、马洪、刘国光、吴敬琏、高尚全、项怀诚、楼继伟、郭树清等。
图:巴山轮会议部分学者
BIG12.3在北京召开,决议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并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邓公对此次会议评价很高,他说,会议文件“解析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年前后,双轨制成为正式的制度。(1)国有企业方面,实行生产资料供应和定价的双轨制。(2)在金融市场,实行银行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双轨制、外汇牌价和调剂市场价格的汇率双轨制。那时的国民经济,在对外开放、民间活跃、政府投资的推动下,又呈现趋热的景象;同时,腐败和道德的滑坡,使得回到计划的论调和保守势力再次抬头。
随着国企放权让利路线的遇阻,以及双轨制出现的问题。在理论界,又出现了3个重要的声音。
一个是“整体改革理论”,由吴敬琏领头,他在社科院和体改办的班底包括: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李剑阁等。该理论围绕建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中心思想,逐步形成了一套“配套改革论”。
图:郭树清、吴晓灵、吴敬琏、楼继伟、李剑阁、周小川
一个是《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索提纲》。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鸿儒于年创立了央行研究生部,该文由蔡重直、吴晓灵、万建华等毕业生在年写出,提出把建立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相关建议被纳入“七五”计划。
还有一个是不同的声音,厉以宁在年提出“中国的改革如果遭到失败,可能就失败在价格改革上;中国的改革如果获得成功,必然是因所有制的改革获得成功。”他认为,要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后价格工资改革。
在思想界,青年政治学者王沪N崭露头角,被提拔为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他提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态”“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他的代表作是《比较政治分析》。日后,这位青年学者将成为中国政坛的第一理论家。
在决策层,年,邓公和赵总理先是支持“配套改革”的方案,同时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但在年底,国务院领导改变了想法,转向国企改革先行的思路。
在金融市场,酝酿着大事。年,高西庆和王波明从美国归来,筹备中国的股票市场,拿着《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向副总理姚依L汇报,后来尉文渊具体加入进来。同一年,美国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来到中国,建议中国放开价格管制。
在88年和89年的特殊事件中,中国“物价闯关”和政改没有进行下去。在特殊的背景下,国务院对“红帽子企业”进行清理。私营企业家处于恐惧,有的外逃,有的主动将厂子交给国家、交给集体,后者包括著名的企业家李书福。
此前的国际社会,美国已实行里根改革,英国实行撒切尔改革,都是推动新自由主义变革,鼓励私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减税。在苏联,即将开始“休克疗法”。在中国,邓公在年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3年左右的回潮中,中国的改革步伐没有停歇。年开发上海浦东,12月上交所开业,年深交所开业。在日后的20多年里,资本市场几轮牛熊,庄散共舞,暴富和悲情的故事轮番演绎,8任证监会主席走马灯似的撤换。
邓公在当年有个著名论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盘皆活。”同年,朱R基进京,成为主管经济金融的副总理,并于次年兼任央行行长,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打下深深的朱式烙印。
面对民众对姓“资”的疑惑,邓公还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
年春,邓公以88岁高龄开启了南巡讲话,对“市场”还是“计划”争论一锤定音,改革开放迎来新高潮。他的著名论断有:“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
著名的“92派”在这一年下海,他们有:陈东升(泰康)、朱新礼(汇源)、胡葆森(建业)、毛振华(中诚信)、冯仑(万通)……
图:92派
年10月的BIG14,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年的BIG14.3上,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财税方面,是从“包干制”到“分税制”;金融体制方面,央行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政策性银行组建、国有银行专业化经营、汇率并轨、经常项目可兑换。国企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公司法》;社保方面,多层次保障制度。
这一届改革,朱副相开始大展身手,他进京后的首战,就是去东北清理“三角债”,仅仅20多天解决。接着在金融财税领域,朱接连清理非法集资(),推行“分税制”(),人民币深度贬值、汇率并轨()。朱副相用专业和铁腕,树立了经济治理权威。
国企改革方面,朱采取了著名的“抓大放小”战略,走上了产权改革之路。这有别于(1)毛时代,将国企权力下放给地方(“下放越多越革命”),(2)邓时代对国企内部人放权让利,以及企业承包(“一包就灵”)。
虽然BIG14.3已经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当时对现代企业认识并不够。以“所有权和控制权,两权分离”为代表的现代公司,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两权分离,就带来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代理关系下,就会产生大家熟悉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年,科斯(Coase)在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创造性的解释了什么是企业,企业的边界怎么划定等重大问题。他的理论基石是“交易成本”、产权理论,他于年获得诺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对国内的周其仁、张五常等人产生了影响。
然而当时的中国国企亏损40%以上,还承担“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职能。突出问题是:行政扯皮,预算软约束。
年2月,邓公逝世。而陈云已在95年去世。中国政坛格局进入新篇章。
夏季,亚洲金融危机。
秋季,BIG15召开,大会开创性地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只需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
大会回答了姓“公”姓“私”的问题,是一次思想解放。
—
98年朱相承诺任期内完成著名的3件事:(1)人民币不贬值;(2)启动内需;(3)国企脱困。
内需方面,7月,国务院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中国地产行业将大戏连台,财富格局将深刻分化。
国企方面,出现了“国退民进”的现象,持续到年。波澜壮阔的产权改革、国企改制上市和民营经济壮大的背后,是“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分流”的社会阵痛和“造富盛宴”。运动式的国退民进,还有法治缺位和曲折离奇的政商故事。
到了99年有个重要的文件出台——《Z共Z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这个时期,国企从部分垄断性行业退出,民营企业经历一段黄金发展期,并承接了部分下岗再就业功能。不过,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问题:没有明确目标,“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大打“价格战”;过度多元化;社会责任缺失。
庆幸的是,在民营领域,互联网新经济开始集体萌芽,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马化腾开发了QQ;李彦宏回国开发了百度;陈天桥创办盛大;刘强东在中关村卖光碟;李国庆创办当当;沈南鹏等创办了携程。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在年上市。若干年后,BATJ为代表的网络巨头,将成为中国经济和混改的重要支柱。
图:西湖论剑
年中国加入WTO承诺的时间表,倒推国有企业重组。在此前后,石油部和石化部分别改组为中石油、中石化;电信南北拆分形成5+1格局、五大军工集团拆为10家……再后来是5大国有银行,从“技术上破产”到股改上市后“躺着赚钱”,蒋超良(交)、姜建清(工)、郭树清(建)、肖钢(中)、项俊波(农)是上市时的主要操盘手。
早在年,王书记在建行当行长的时候和摩根士丹利共同发起中金公司,后来几乎所有大型国企的重组和上市都有中金的身影。中金的管理层有李剑阁、金立群、丁学东、朱Y来等。
在学术和媒体界,因揭露基金黑幕的《财经》杂志火了,主编是胡舒立。吴敬琏因指出股市是赌场声望达到顶峰。刘姝威揭露了蓝田股份造假而声名大噪,年她也因炮轰乐视贾跃亭减持套现而成为“全民公敌”。研究产权改革的郎咸平,在批判格林柯尔和四川长虹黑幕中一炮走红,年以后他将在第一财经主持《财经郎闲评》,走上了“网红经济学家”的道路。
年朱相退休,在他的任期内,宏观经济开始向好,CPI在3%以内,GDP在8%以上,中国制造随着WTO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土地财政”渐渐成为地方财政支柱,“房地产是周期之母”的经济规律下,中国的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开始大发展,上游资源价格开始飞涨。
年,BIG16召开,胡温新的领导集体走上历史舞台。上台伊始,北京SARS爆发,海南王书记进京。
—
宏观经济在朱相时期走向复苏,他打造的“三驾马车”给中国构建了10年的黄金增长期。BIG16鲜明地指出: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不过,03年在新政治经济周期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代表的粗放投资,带来过热,旧办法重来。
年,三个重要的部门成立了。(1)国资委成立,接管17.84万亿国有资产、15.9万家国企、家央企,李荣融是首任主任。(2)发改委成立,改组了计委、经委、体改委的相关职权,从此“计划”二字从政府部门中消失,首任主任是马凯。(3)银监会从央行分立出来,专司银行监管,首任主席是刘明康,中国金融形成“分业监管”格局。
04年宏观调控的大闸再次拉下,国务院开始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进行清理检查,这一次祭旗的是江苏“铁本”,铁本是一家民营企业,后来被江苏南钢重组。鲁冠球还请示了温相,国家政策是不是转变了?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当时有一句话“不要借宏观调控之名,让国有企业来控制民营企业。”
《人民日报》在《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社论中说:“各地方各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特别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
房地产市场迅速飞涨,被国务院开刀:上调准备金率、窗口指导、严格土地管理。在资本市场,股市暴跌,呼风唤雨的唐万新和他的德隆系垮台,新疆屯河并入中粮集团。以吴敬琏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学家对政府的“行政干预”进行指责。年,郎咸平发动一场与顾雏军的著名论战,郎认为国退民进中,顾雏军等人侵吞国有资产,认为“国企从来不比民企差”,得到了“新左派”的叫好。
随着宏调的推进和民营资本的受阻,央企垄断地位空前强大,“两桶油”“四大行”为代表的央企,一个接一个跻身世界强。李荣融主任说:“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基本没有垄断,这么好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竞争,它们的股权已经多元化、社会化。”事实上,以高盛、摩根为代表的国外战略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中国方面声称是“股权换技术”。
年,鼓励民营经济的“非公36条”出台,后来年还有“新非公36条”出台,几轮教育,民营资本已经不那么积极了,他们认识了一个叫“玻璃门”的现象,即“名义放开、实际限制”。万通冯仑当时说:“要么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要么与国有资本合作或合资,形成混合经济的格局,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使民营资本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年4月,资本市场划时代的“股权分置改革”开启,解决流通和非流通股问题。6月,股市跌倒历史低点。然而,两年后的年中国股市将站上史上最高的点。与资本市场同时复苏的是,中国楼市再次启动飞涨节奏,宏调在不知不觉中淡出。在外汇市场,“双顺差”和全球第一的储备,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并于当年启动著名的“7.21”汇改,人民币开启单边升值走势,资产属性增强,但外汇占款也促成货币投放下的流动性泛滥。在农村,年历史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的资产配置观念开始觉醒,财富完成阶层分化,移民潮出现。
年是中国“大难兴邦”的一年,北京奥运会举国振奋,京城大气污染现象从外国运动员口中开始进入中国视野,“雾霾”在年前后,将成为国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