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有哪些种

在内蒙古地区的墓葬、窖藏和城址遗迹中出有大量金、元时期白地黑花瓷器,根据这些器物上纹样的特点,总结出白地黑花瓷器从金代到元代的变化。更深一层了解其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白地黑花瓷器概念的界定

1、白地黑花瓷器的概念

白地黑花瓷器,也叫白地黑彩瓷。其方法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矿物斑化石或氧化铁作颜料,在瓷器釉下做的一种彩绘装饰。制作过程就是在胚体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用笔蘸色料绘出纹样,最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入密烧制而成,是磁州密系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品种。而且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隋代,安阳隋开皇十四年张盛墓中出土的一件白轴黑彩俑,是北方地区所使用黑彩的最早记录,也为日后的磁州窑发展创造了前提。

但是隋唐时代的此类装饰还不具有普遍性,另外年代相隔久远,因此不能确切的说白地黑花和它们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早期的白地黑花纹样很简单,有些点彩的感觉,真正的大笔舒展绘出的纹样是进入北宋以后才成熟的。当时华北地区在金代成为经济的重心,海陵王迁都燕京后又成为中心地区,这一时期磁州蜜系的白地黑花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并向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扩散,在民间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白地黑花瓷器的准确概念应当是:以俗称“斑花石”矿石为颜料的一种轴下彩装饰,标准的呈色应为白地黑花,也就是在胎体施化妆土后,以铁颜料绘出纹样,再施透明釉烧成,这种磁州蜜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但也包括“白地茶色花纹”、“白地黄色花纹”及“白地赫色花纹”和所谓的“白地酱色花纹”等,上述几种纹饰在技法和风格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颜料的含铁量不同,及密温的不同造成最后颜料呈色的不同。这种工艺具体讲有三种类型:“一、白色的化妆土上涂满黑彩,再用竹签等工具划出花纹,最后将花纹外的黑彩剔除,露出白色化妆土,称为黑劍花。二、用毛笔在化妆土上作画,再用竹签类工具钩划出花朵的轮廓、叶莲和花瓣、动物羽翼等细部。三、用毛笔直接在化妆土上作画或写字,这就是白地黑花”。采用第三类技法的白地黑花瓷器在内蒙古自治区出土数量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

2、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

内蒙古地区白地黑花瓷器年代最早的实物材料是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出土的白釉褐彩瓶,其年代推断为唐代其后李文信先生在关于辽上京密址介绍中提到:上京蜜的高温釉料有黑、白两种,其中“白釉为含铁釉料之一种,因胎质细白,故胎外不挂粉衣而釉色纯白,此种优良瓷质不但为辽瓷所仅见,即在北宋白瓷中也是较少的”气文中所指的就是白地黑花瓷器。但上京容并没有完整的白地黑花器出土,仅有瓷片,也没有后续的考古队发掘材料,和唐代同类瓷器一样都是数量稀少,不具备研究条件。但吕军在《内蒙古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研究》一文中,从瓷器的品种和装饰上对白地黑花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白地黑花包括“釉上彩”和“釉下彩”并归纳了主要的纹饰类型。

二、白地黑花瓷器的种类与时代特征

1、白地黑花瓷器的出土材料

白地黑花瓷器材料主要来自古城遗址、窖藏和墓葬,且集中分布在两个范围内:一是金代的统治中心区域之一,今赤峰、通辽一带;之外是以元上都为中心,通过驿路连接沟通的元代草原丝绸之路商贸城市群,今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和包头地区。

2、器型分析

1)、碗类在内蒙古出土的白地黑花器中占大多数,根据其尺寸大小,小的有时被列入盖一类,造型丰富。

2)、盘和碟在形制上相似,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该类器的平面形制都是圆形。

3)、双系罐:该类耀的特点是口部至肩、或颈至肩部有对称的双系。

4)、四系罐:该型耀的特点是口至肩部有四系。

5)、鉢属于食器范畴,在功能上和碗近似。为同碗区别,一般把深腹,腹壁较直或者平底无圈足的归入钵类。

6)、器盖本该同碗、钵、瓶、耀等器物配套使用,但在包头燕家梁遗址的发掘中大量单独出土,因此分为一类。

7)、白地黑花瓶类在内蒙古地区出土很少,造型差别较大。

8)、盆属于大型器物,在内蒙古地区发掘出土数量并不太多,仅在包头燕家梁遗址和呼和浩特白塔古城遗址有出土记录。

3、时代特征

1)、金代白地黑花瓷器

根据内蒙古地区的白地黑花瓷器的出土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出土于遗址、窖藏和墓葬当中,这些器物通过同共处器物及其他地区出土的类似器物的横向比较,再结合部分器物的出土层位、器型分析以及相关带有纪年信息的器物的对比,其年限基本可以确定为金、元两个时期。

从金初的瓦蜜瓷器生产来看,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烧造饰有简单纹样的白地黑花瓷,而在辽晚期常见的三彩和黄、绿釉色釉陶则基本不见至金晚期白地黑花瓷数量增多,还出土有“泰和十年”的有铭器盖。并且所产的器物在造型和纹饰风格上很有可能受中原地区影响。

2)、元代的白地黑花瓷器

赤峰地区出土的窖藏白地黑花瓷器,在器型和纹样上同辽宁绥中县三道岗沉船中水的白地黑花瓷器基本一致。绥中沉船的出水瓷器,在年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证其年代为元朝,是典型的元代磁州密产品在此将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同续中沉船的出水同类器进行比较,进而来确定其年代。

元代的白地黑花产品和其它窗场一样,具有硕大、浑圆的特点。与金代相比纹样上创新不多,内容除牡丹、莲花汉和少量动物纹外,流行较简洁的装饰。在呈色上也改变了北宋以来以黑色为主的格局,窗工对颜料所含铁元素的量和炉温控制的更加纯熟,使颜料的呈色多样化,除黑色外,另有酱色或称褐色彩的技法大量使用,也有黑色彩中点缀着褐色纹饰。此外,元代北方地区的其他重要窗场也开始烧制此白地黑花瓷器,如耀州密、钧密、汝窗,甚至在安徽地区的土密也烧制此类器,各窑的产品间相互借鉴的趋势加强。

三、内蒙古地区白地黑花瓷器的文化特征

金代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总体数量少,主要集中在罐、瓶、壶等大型器物上。元代的白地黑花瓷器在总数上碗类最多,从造型数量和分布地域范围来看,则是罐类最为丰富。这种现象应与内蒙古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系,草原地区多属于半干旱地带,水源对当地居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罐这种体积较大的储水器数量多、造型多样。

金中期的白地黑花较为简单,晚期构图幵始复杂起来。大型器主要使用折枝花井纹、单独的花丼纹和简单的单株草叶纹,小型器上有草叶纹和花齐纹的组合、简单的花叶纹等。在带有系的罐、瓶造型上,系边常带有几道竖线来装饰,是本地区这一时期纹饰上的明显特点。文字装饰有纪念和吉祥铭文。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统一,这一时期内蒙古的白地黑花瓷器大量出土,纹样类型数量远大于金代,其中在东部的纹样和中西部地区显露了不同的特点:弦纹是元代装饰中最常见的纹样,在器物的口部、腹部和底部是一圈和两圈线状纹;二是,与草叶纹相结合,在弦纹间绘草叶纹。因此元代的白地黑花纹样装饰同金代相比,有逐渐简单的趋势,大量的弦纹装饰是元代白地黑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白地黑花瓷器流布反映的区域经济联系

内蒙古地区的白地黑花瓷器,从出土地点上来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结合其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这种联系和金、元两代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关。从金到元,由于地区内蒙古地区社会地位的改变,城市集中地点也随之变化,这在白地黑花瓷器的出土地点中有所体现。

内蒙古地区出土白地黑花瓷器的地点多分布在北方草原的大中城市,如在元代驿路沿线的城市元上都、集宁路等,在驿路北段的哈拉和林地区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白地黑花瓷器。元朝完成统一之后,中心南移至中原。原来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则统领岭北行省,仍是漠北的中心。在和林也出土了数量众多各种类型的中国两宋、金、元时期的瓷器,其中有大量的白地黑花瓷。主要以体积较大的罐类为主,这与内蒙古地区出土白地黑花瓷器类型基本一致。并且白地黑花瓷器在内蒙古各地和哈拉和林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同中原的经济交往,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金、元时期白地黑花瓷器的类型、品种、造型外观、装饰色彩等了解和研究,并且通过对比以及地区出土器物的地层信息,确定了白地黑花瓷器的形态,并认为金代与元代基本上都是跟统治中心区域相一致,然后各自分析其特点,从哪里出土,有什么异同,以及区域之间的联系等等,推测其发展历程,探讨以白地黑花瓷器为纽带的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hyscfx/18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