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饮料制造行业2018年度信

饮料制造行业

(强)稳定

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的持续升级的推动,酒、饮料和精制茶行业景气度年以来持续回升,行业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改善,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过渡,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各细分行业存在一定分化,代表消费升级的白酒行业复苏最为显著,而以软饮料和啤酒为代表的大众消费品行业复苏进程相对迟缓,具有较显著的结构化特征。

从债券发行情况看,饮料制造行业内已发债企业主要为行业中龙头企业,发行人整体信用等级主要集中在AAA级和AA级。级别调整方面,年~月,评级机构共对3家发行人进行评级上调,未出现评级展望下调。发行利差方面,年~月,行业内发行债券企业数量较少,主要发行支短期融资券、3支中期票据和7支公司债。市场较偏好长期限、主体信用级别高的公司债券;对于主体信用级别较低的一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券,市场投资态度较为谨慎。

展望年,预计国内经济仍将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不断深化,将促进行业整体信用质量的持续改善。行业内部受消费升级需求变化的影响,龙头企业对行业收入利润贡献度有望进一步增强,行业地位将更加稳固,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为激烈,转型升级压力加大,行业内部信用质量将持续分化。

行业基本面

近年来,饮料行业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年以来,受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和消费的持续升级,行业开始企稳回暖,目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按酒精含量为标准可划分为酒饮料和非酒精饮料。非酒精饮料一般指酒精含量低于0.5%天然或人工配制饮料,主要包含碳酸饮料、茶饮料、包装水、功能饮料、果汁、植物蛋白饮料等。酒精饮料主要包括白酒、葡萄酒、黄酒、啤酒等。

年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此背景下,饮料行业也由原来的产量规模快速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化,行业整体发展速度由20年以前的20%~30%以上的高速增长调整为0%以内,增速明显放缓。从行业经营效益看,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增速由20年的23.74%下降至年的6.98%;利润总额增速由20年的4.%下降到年的-3.0%。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下滑.28%和0.33%。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入发掘内需潜力,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潜力,使整个经济增长从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局面转变。从年到年,消费已连续三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名义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比GDP增速高出0.6个百分点,连续跑赢GDP增速。同期,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同比名义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现增长5.9%。居民收入增幅加快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比上年同期缩小0.0。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0.6%,饮料类和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和8.7%。表明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更加巩固。

从CPI变化情况来看,年以来酒类消费价格指数呈现较明显的上涨趋势,年以来涨幅有所扩大,年月末酒类CPI同比上涨2.9%。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年末总人口达3.82亿人。饮料作为日常消费品,具有广泛消费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年以来,饮料行业开始企稳。从统计数据看,年度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50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利润总额74.40亿元,同比增长7.5%;销售利润率0.07%,同比增加0.9%。年度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80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5.0%;销售利润率9.9%。

年前三季度,饮料行业延续了年以来的行业复苏,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比有较大提升。

()收入规模和盈利增速加快。7年前三季度行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年末提升3.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80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大幅提高4.4个百点。

(2)盈利能力有所增强。7年前三季度行业实现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5.5%和0.78%,比上年末分别提升0.95%和0.87%;期间费用率为.33%,比上年末下降0.85%。

(3)亏损企业大幅减亏。7年前三季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家,其中亏损企业家,累计亏损额52.30亿元,亏损额比上年末减少34.30亿元,累计减亏39.60%。

(4)负债经营水平持续下降,资产周转效率提升,财务费用支出下降。7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亿元,同比增长6.9%,资产负债率42.95%,比上年末下降.02百分点。存货和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60亿元和07.70亿元,同比增长5%和2.%,增速较上年末分别回落百分点和7.4百分点,在经营业绩增长加快的背景下,周转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本期财务费用发生额93.0亿元,同比减少.3%,继6年以来呈现持续下降状态。

本轮行业回暖主要受消费升级的带动,因此复苏进程具有显著的结构化特征。从子行业看,受益最明显是白酒行业,复苏进程较为显著。而软饮料、啤酒等其他子行业的复苏进程相对迟缓。从行业内部看,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受升级型消费拉动,经营质量效益提升明显。而中小企业和中低端产品面临市场和客户流失的风险,经营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为49.9%,年已达57.4%,城镇人口超过7.7亿。预计至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在城镇化过程中,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逐渐转变,农村居民的工作有望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从而带动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增强。另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乡镇的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欠发达地区交通便利提高,有利于厂商渠道拓展和下沉,中高端消费品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自年我国人均GDP步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以来,国内人均收入持续提高,至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达元,同比增幅8%。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带动高净值人群的扩大,据招行数据显示,当前超过万元的高净值人群已达到87万人;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也指出,中国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之间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占比8%;到0年,中等收入劳动者总数将增加到2.7亿,加上其赡养人口近4亿,占人口总数28%以上,上层中产及富裕家庭将较年翻番,达到亿户规模。中产阶级数量和占比提升,成为市场消费主力人群,消费更倾向于提升生活品质,直接带动中高端产品的销售。

城镇化率提升,中产阶级崛起,以及资产价格上升等因素驱动本轮消费升级,居民购买能力增强,消费向优质、高端产品转变,带动了本轮饮料行业的复苏。从复苏进程看,5年起,白酒行业在经历了三年的调整期后,行业供需基本面出现改善,最先迎来复苏,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名酒企业预收账款显著提升,经销商对行业前景表现乐观,渠道库存消化良好,行业呈现价稳量增格局。6年,茅台和五粮液批发价出现普涨,一线白酒价值回归,带动原本受挤压的-元价格带产品竞争格局改善,次高端白酒迎来增长。年以来,消费升级推动行业复苏进程继续加快,-0月,白酒行业实现累计产量.6万吨,同比增长5.6%;0月当月产量8.7万吨,同比增长8.2%。茅台批价继续走高,五粮液提高出厂价和批价,有更多地方名酒加入提价行列,受提价和销量增长推动,行业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高。从财务数据看,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87亿元,增长6.58%;实现利润总额.92亿元,增长57.96%。五粮液实现营业收入29.77亿元,增长24.7%;实现利润总额72.64亿元,增长37.97%。白酒样本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长率分别为29.47%和4.77%,年化增长率分别为9.65%和30.53%。

与白酒行业相比,饮料其他子行业目前仍处于弱复苏阶段,各子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分化。其中啤酒行业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年啤酒行业产量为万吨,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仅59%,其中行业前三甲华润啤酒、百威英博和青岛啤酒的产能利用率约为65%-70%。燕京啤酒产能利用率约为60%,其他中小型啤酒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约为45%-60%。与20年82%的产能利用率相比存在明显下滑。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啤酒厂商近年来经营情况较为低迷,收入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不足。从行业龙头的华润啤酒看,年和上半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仅为2.46%和4.24%;利润总额增长率仅为0.93%和%。青岛啤酒年和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5.53%和.5%;利润总额增长率分别为-6.65%和6.32%。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已经步入成熟期,根据Euromonitor统计,年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为34.7升,已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需求量在未来3年将基本保持稳定,未来提升空间有限。从消费结构看,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占比将会上升,低端产品需求占比下滑。行业去产能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软饮料行业4年以来行业增速显著放缓,-年,行业产量分别为.67亿吨、.77亿吨和.8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6%、6.2%和3.9%,与年之前的20%以上的行业增速比有大幅下滑。软饮料具有大众消费属性,消费需求受消费偏好的影响较大。随着大众对健康重视度的提高,饮料品种从注重口感和解渴向注重营养和功能方向发展,碳酸饮料在软饮料市场中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茶饮料、含乳及植物蛋白饮料销售占比逐年上升。饮料行业门槛较低,厂家众多,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行业已由单品竞争转入资本、营销、体制和渠道的综合实力竞争,竞争优势向少数领导品牌集中,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从饮料上市公司看,受需求变化影响,6年以来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09%和-5.78%。上市公司中,承德露露主要生产杏仁露,受需求下滑影响,4年以来经营业绩增速大幅放缓,6年开始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负增,7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下滑幅度有所加大。上市公司维维股份豆奶粉产品销售增长乏力,植物蛋白饮料经营业绩面临持续下滑压力。总体看,软饮料行业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在品牌影响力方面,龙头企业凭借有力的市场地位,将加速对市场的整合。

从行业内部看,本轮消费升级主要拉动高端和次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具有品牌优势和以生产销售高档产品为主的企业受益明显,经营业绩提升快,并能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而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则面临市场和客户流失风险,经营压力将逐步加大。

饮料行业开放程度高,竞争充分。行业整体政策环境较为宽松,政府管制强度相对较低。近年来政策措施主要针对食品安全,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三公消费等方面,对行业规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饮料行业发展长期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调结构、促消费”的政策导向对经济起到持续提升作用。尤其在近年宏观经济较为低迷时期,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另外,我国近年来温和的通货膨胀,提高了行业运行成本,但行业通过转嫁消化,保持了适度活力。

饮料行业开放程度高,竞争很充分。行业整体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政府管制强度相对较低。同时,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等方面陆续有监管政策出台,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仍在持续,对行业规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对于三公消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高档白酒、烟草的消费带来抑制作用。另外,对于税收等政策的变化也将对消费格局产生影响,需加以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yyghd.com/hyscfx/11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