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主要粮食进口国纷纷加大谷物采购力度,推动国际市场基差出现显著波动。文章详细解读了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在内的多个国家招标活动对小麦、玉米价格的影响,以及这些采购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分析了美国大豆和玉米的出口表现,揭示了全球粮食市场供应链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透过国际采购背后的供需逻辑,本文探讨了未来市场价格可能的波动方向。大豆:出口需求旺盛推高基差近期大豆市场基差的上升主要得益于中国进口商对美国大豆的需求持续增长。美国农业部证实,04/5年度将向私人企业销售16.5万吨大豆,运往未知目的地。这一消息显然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这些买家很可能是中国进口商。9月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通过驳船运往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大豆基差报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1月大豆期货高出78美分,较上周上涨了8美分。10月大豆驳船报价进一步上涨,比期货价格高出81至8美分,比上周五晚些时候高出9至10美分。尤其是11月上半月(最早的装货时段)的大豆离岸价出口溢价较期货价格保持在13美分,而11月下半月的报价则为13美分。墨西哥湾沿岸的大豆基础价格因装运能力受限而保持坚挺。密西西比河下游水位过低,导致驳船航运受阻。这种局面引发了对驳船吃水和拖船尺寸的限制,并推高了运费成本。因此,尽管全球供应充裕,但美国大豆的出口需求仍然强劲,基差报价坚挺,尤其是向中国的出口更是显著增加。知名机构分析师指出:“当前大豆出口市场的关键因素是中国的采购需求和美国内陆水位状况。近期的出口销售数据表明,中国可能会继续在未来几周内加大采购力度。如果密西西比河的运输状况持续恶化,基差将进一步走高。”总的来看,尽管南美的收成预期良好,但近期大豆基差上涨表明,市场对短期供应链的担忧正在主导价格走势。投资者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