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源丨壹娱观察文丨杜威
去年内地电影票房大破亿纪录,很是振奋人心。但是这份振奋并没有持续多久,春节档一结束,各种忧患的声音便响起来了。
年第一季度即将结束,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全国票房达到.49亿元人民币,相较年同期的.17亿元,下降了7.9%。观影人次则从年同期的5.62亿人次下降到了今年4.66亿人次,下降17%。
从数据看,今年相比去年同期,无论是票房还是观影人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之相对的则是全国银幕数的增加。据公开资料显示,年全国银幕总数已经突破6万块,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首位,年预计银幕数将超过60块。
经过年之后,快速增长的银幕数在今年将直面各大影视公司片库告急的囧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内地票房市场还能延续去年的增长势头吗?如果内地大片数量不足以支撑今年的票房增速,哪类影片可以填补内地大片缺失的市场空白,拯救今年的内地票房市场?
3月18日第23届香港国际电影展召开,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今年的香港电影上。令人欣喜的是相较往年,今年的香港电影数量有了明显增多、投资预算也更大、题材更加丰富、顶级导演演员组成的豪华阵容也数不胜数。
如此,除了好莱坞进口片外,拯救今年内地票房市场重任有可能落在香港电影身上吗?
四个原因,
为什么香港电影能拯救内地亿票房?
在探讨这一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定义下何为“香港电影”。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香港电影主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香港资本的注入,二是香港导演执导,三是演员及主创大部分为香港地区的演员或艺人。
这时我们再讨论今年香港电影是否有可能成为拯救内地电影票房的主力战将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作为考量。
首先,从年内地电影市场背景来看。国家电影局近日在《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寄希望电影院和银幕分布更加合理,与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分布更加匹配。这就加剧国内电影市场对内容生产需求的提升。
然而,从今年各大影视公司已公布的片单来看,内地大制作影片寥寥无几,一部战争影片《八佰》被圈内看成今年能定档的“独苗”大制作。除此以外,阿里影业、腾讯影业、华谊兄弟、万达影业、北京文化、博纳影业等行业领军者,在接下来的年中,尚未看到有大体量的作品定档。
某位资深电影行业观察者也曾表示,年电影市场的表现很难达到年的盛况,他的理由也很简单:“没有片子,烂片都没有了”。
一方面是院线对电影内容市场的需求日趋旺盛,另一方面是内地大片的缺失,这给内地的电影内容市场留出大片市场空白,从而给香港电影快速进入创造了绝佳的市场机会。
其次,香港电影的诸多擅长类型给内地观众带来更多期待。经过去年,《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无双》等高质量高口碑之作,使内地观众对高质量影片的需求更加迫切、纯粹。人们发现,内地的观众们不再盲目笃信和迷恋大制作、高流量的影片,反而开始寄希望看到更多元的题材,更新鲜的视角,更精良的剧本和更用心的创作。
《无双》剧照
这一现象在年第一季度也有明显表现。“春节档”中一度被认为是第二体量梯队的《流浪地球》,因为高质量呈现出的“硬核科幻”,票房被推到了46.47亿元,成为目前仅次于《战狼2》的灯塔专业版“影片票房总榜”亚军;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则取得4.63亿票房,成为近20年在中国最卖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影后殊荣的《地久天长》上映首日的票房,就已经成为王小帅最卖座的作品等等。
这些比较受观众推崇的影片,呈现出口碑化、题材化、类型化的趋势。而这又恰恰是香港电影所具备的特色之一。
香港电影对顶级大制作影片并不迷恋,而以犯罪、动作、惊悚、现实主义题材取胜。要知道,即便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电影也是通过枪战、黑帮、古装、武侠、动作、恐怖等题材影片闻名世界。在今年公布的片单中,《追龙2》《拆弹专家2》《扫毒2》《风林火山》《风再起时》都是此类题材影片。此外,还有兼具传记、文艺、爱情等题材的影片,如《骄阳岁月》《花椒之味》《梅艳芳》等。多元题材辅之高度工业化的制作是口碑的保证。而这也是符合目前内地观众对高品质电影的审美取向。
再次,香港电影人、电影公司在内地愈发强大的“掘金能力”,也给今年的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票房表现带来不小的信心。而我们说的“掘金能力”,则来自于香港电影人多年“北上”的经验对内地电影市场的深刻理解,对内地观众观影偏好的洞察。
年春节档,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获得36.5亿元票房;年春节档,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获得16.57亿元票房;年春节档,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获得33.86亿元票房;年春节档,许诚毅导演的《捉妖记2》获得22.37亿元票房,等等这些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影片背后都有香港电影人的影子。
再看近年不少在内地票房口碑表现不俗的佳作背后也有香港资本的身影,而这些影片其中不乏出自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项目。
比如英皇电影年卖座的电影就有多部是与内地电影公司合作的项目,《无双》《红海行动》中有博纳影业,《邪不压正》有不亦乐乎,《无名之辈》中有北京文化。
香港电影人、香港电影公司经过多年与内地电影市场的紧密合作,已经在内地拥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并对内地电影内容市场有了非常深刻的思考,而这些多年的积累或许会在年集中体现出来。
最后,则是政策方面的加持,或许成为香港电影大批量进入内地电影市场最有力的通行证。自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协议。年,陈可辛以一部歌舞片《如果·爱》开启了香港导演的“北上”之路。在年5月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后,“新式港片”和“中港合拍片”一时成为内地电影市场上的“新浪潮”。
《如果·爱》剧照
在长达近15年的时间里,香港电影人已经对内地电影审查制度和标准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在这基础上创作的很多作品,有更多过审的可能。此外,在年内地票房实现亿的突破之后,面对院线建设进一步下沉、对内容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再佐以内地影片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是否会对香港电影的内容审查相对放松,进而让更多的香港电影登上内地的大银幕也是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