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中药材市场生意如此萧条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作者:月下独酌来源:蒲公英

一、网络信息的发达,让传统型中药材市场走上穷途末路!

图一萧条的市场让经营商体会到了什么是“门可罗雀”

十年之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行业会议,一位搞中药材信息的大咖说:网络信息业的发达,是社会的进步,但却是传统型中药材市场的噩梦!

当时,虽然感觉到这位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但是,很多市场商和我一样,并没有太在意这个说法,总认为这一天离我们很遥远……不知不觉,十年过去,市场还是这个市场,恍惚之间,我们却已经走到了被行业抛弃的边缘。

过去,一些市场商有的是靠从产地往市场“搬砖”搞“大货”销售,有的是在药市辛辛苦苦靠着“磨刀工”切片经营,一年下来,起早贪黑,集腋成裘,生意上多多少少总能有所斩获。

那时的市场商之所以还有生意可做,完全是因为行业信息闭塞,产地药农联系不到药企,药企摸不着产地产区,所有的交易,都离不开市场的聚集与分化,由此也便成就了市场的历史辉煌。

可是,最近几年,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与畅通,行业信息的公开化,整个中药材领域:某些品种的种植产区、产量、价格以及药商、药农种植户的住址、联系电话,全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而需求端药企的采购订单也天天在行业信息网上挂着供所有人一览无余,买与卖的甚至都能在同一网站挂单。产——需双方已经做到了垂直对话,药材生意出现了零距离握手,市场商面临出局,行业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另外,再加上运输物流配送方面的畅通无阻,“村村通”路面硬化已经延伸到老百姓的村头地角。

大批量药材可以专车装运,小批量的药材也能做到适时配送,哪怕一件两件甚至三、二公斤药材,亦能利用快递公司做到一对一的精准投送。产地药商、药农与用药单位的接洽已经做到如此惬意,还能有多少订单流转到市场来呢?

“目前,不要说外地药商很少来药市购货,就是我们本地的饮片厂企,当前也很少在市场采买。除非少量零货单子不值当去产地采办,这些药企采购才会随便在市场转转解决,那些真正的大货订单,市场已经看不到了!全都沉到产地一线去了!”——许多市场商如是说。

事实确实如此,相当多的用药企业,采购川芎、泽泻的去了四川敖平、什邡、彭山等产地;

采购麦冬的去了绵阳三台县花园镇道地产区。

采购白芍的去了安徽亳州的大寺集或十九里镇……

采购郁金的去了广西钦州的灵山县……

采购黄连的去了重庆石柱、湖北黄水的集贸市场……

药企购货订单如此被这么多药材品种产地直接分流分化,造成市场原有购货订单损失严重、类似事例举不胜举。

花钱既然能到产地买到更合算的优质货,凡是能采购“批量”的“大货”,谁还愿意再去亳州、成都、安国、玉林这些老药材市场被“二道贩子”从中渔利?那不是真成了大傻瓜了吗!……

——于此,订单流失、市场生意冷清的“真相”由此可见一斑!产地——药企垂直交易的时代已经来临,靠第三方介入挣“差价款”养家糊口的市场商好日子一去不返!

二、政府政策正在不断向产地倾斜,将加速市场的萧条与没落!

图二市场商早早进入药市等候,采购商您在哪里?……

从当前国家形势来看,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落后的交易模式,不管你如何对它留恋,由于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面临被未来淘汰的现实已经无可避免。

如果我们朝前追溯,就可以发现,早在年6月1号,为了提升中医药行业产品质量,国家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于一些中药材道地产区,就已经鼓励相关制药企业推行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GAP的基地种植规范计划。

而在年10月22日,在众多行业专家学者的提议下,国家多部委亦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并陆续在许多中药材品种的大产区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以上计划,后来虽因种种原因一再搁浅,但是,中医药领域的体制改革已成必然趋势,无可阻挡。

当前,GAP种植规范认证工作虽因实质计划进展缓慢、迂回多年成效甚微而被国务院于年2月15日通告废止,但这不代表GAP本身发展之路也要同时停摆,这个计划在由过去的“企业主体执行转向产地自建,政府鼓励支持”重新调整定位后,相关工作已经开始着手再次发力,而中药溯源制的进程更是已经同时开始起锚扬帆并大力推行。

如果说,未来经过调整再次启航发力的GAP种植规范,是道地产地不断向中药材原料使用企业抛出“欢迎垂直采购”的一支媚眼乱飞的红玫瑰,那么,更加强势不可阻挡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溯源制体系,就是成为这方面“产需结合,去中间化、去市场化”为之牵线搭桥的红娘!

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连续推出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年)》和《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年)》以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包括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等之中的诸多条款,已经向行业再次申明了政府对中药材质量方面的重视与严格监管措施。

而从以上这些规范规划书、征求意见稿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倾向,那就是关于中药材方面的政策,政府今后会更加倾向于对农业的扶持!尤其是对那些偏僻农村、贫困山区等药材道地产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行动,在种植、生产、销售方面,展现出为其铺平道路打好坚实基础的强烈意愿与决心。

而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由于几经倒手、来源变得错综复杂,既缺失GAP种植规范“高贵的血统”,又给溯源制追溯体系工作造成了的“很大障碍”,在今后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之下,未来很难再受到用药企业垂青……

而且时下诸多产地药农种植、收购大户也大都联手组建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中药材基地种植公司。所收购、种植出来的中药材产品,已经开始绕过市场,在国家“税赋减免”政策大力倾斜扶持下,在用药企业“去中间环节“的热切诉求下,以比市场更低的价格向药企源源不断地直供销售!……

以上所介绍的情况并不是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而是当前行业形势事实及未来将要发生的必然状况!,当然,它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三、十年后,中药材市场还能剩下几类人?

图三冷冷清清的铺面门口,蕴含了市场商多少无奈与彷徨!

滚滚长江水,毕竟东流去!随着市场生意的愈加萧条,当前很多药材经营户已经开始转变思路,有的人去了产地搞药材种植、收购或趁鲜切制的初加工业务——这些人,机智多变、各方面适应性强,将会有大部分人在涅槃中重生。

有的人因为生意不好,又不愿意资金闲置,购置了行业市场的铺面——这些人,在房产涨价潮中或许赚足了墙面砖瓦上虚拟的数字,但是,由于多数人资金因此被困,导致生意更加无法拓展,又因为市场萧条,铺面亦是租售两难,目前已经完全处在进退维谷之地。

更多的药商则是在市场“温水煮青蛙”的煎熬中继续打发无奈与彷徨——这些人,或许短期内还能撑持一段时日,但未来必将被行业狠狠抛弃!

前面开头我们说过,十年之前,曾有行业大咖预言:市场价格的透明化以及信息网络的发达,对社会大众或许是一种福音,但对于中药材行业传统市场而言,将会是噩梦的开始!……

十年后的今天,仍有行业大咖在预言未来的十年之后:从当前行业形势来看,中药材传统市场贸易受“订单产地化”的转变而大幅度受损,市场已经从过去的销售主导地位降为从属的配角。而这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最坏局面,十年后的今天,市场很多人恐怕连“配角经营”的地位也保不住,将会提前与行业挥泪告别。

那么,十年后的今天,中药材传统市场将会余下那些人呢?

一、随着全民对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那些搞药食同源、酒类食品、花茶养生的人群肯定会异军突起,成为市场重要角色。

二、部分从产地朝市场“拉大货的”,因为薄利多销、诚信经营,又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可能尚可在市场艰难维持。

三、一些在市场做“冷背奇”药材品种的商户。由于这类人所经营范围基本都是不曾被药典收录的部分“生僻”品种,法所不及、无典可依,不在国家质量监管范围之内,采购单位亦因为货量用之不大,也不愿劳神费力去产地采办,于此也便“赏”了这部分人一碗饭吃。

——以上预判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当前许多实实在在、不争的事实都已摆在了市场广大从业者面前: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府为了保障全民用药安全的愈加重视,相关监管部门对中医药领域管控逐步严格升级,原则上来讲,市场摊贩方面是不得再向任何公司、医院提供个人私自加工的中药饮片,只有饮片企业按GMP规范管理生产出来的中药饮片才被视为可以合法销售的产品,一切必须按“公对公”模式进行。这对市场诸多一直以来靠从事饮片加工,挣钱养家糊口的个体“打片”经营户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

另外,基于当前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及深入,事实上目前很多依附于中药材市场附近郊区、村镇的“打片户”药材深加工方面已经受限,为了防止环境受到再度污染,地方政府环保单位对于那些经常对中药材浸润、切制、晾晒、烘炕的个体药商药农已经给予了严重警告或高度管控。

这方面朝深了去说,未来的行业形势,随着政府药监工作的全面细致深入开展,纵使你市场商个体户能躲过环保部门的管控,并“有幸”把自己偷偷加工出来的“中药饮片”外销了出去,但是,由于你并不能出具相应发票或GMP生产规范证明,导致买方只要把货物从市场运回家乡药店、诊所销售或使用,所持有药材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既是来源不明的“非法饮片”,一旦面临被严重处罚而又使购货方百口莫辩!如此风险巨大的“采购成本”,又怎能不让需求端客商担惊受怕、望而生畏,今后谁还敢继续再向市场采购?

如此,未来的个体“饮片”加工户没有了生存空间,,而市场允许买卖的原药材与产地价格相比又失去了竞争优势!市场自然将随之走向没落……

尤其是为了保障中药材成分含量不致在饮片企业二次炮制浸润中造成过多流失,未来国家相关部门肯定还会对产地趁鲜切制的“生切片”品种范围,视情而定进行逐步增多或大幅度放开,而这,无论是生产成本或“饮片”外观品相,都是市场“打片户”所无法与产地比肩的!

………………

综上所述,无论你接受或不接受,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药材传统市场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都将会在未来无可回避地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由新生到辉煌再到萎缩。

——当然,传统中药材市场的最终惨淡结局并不单单是指行业某一个药市,它对当前整个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来说,是所有药市、药商的必然宿命与归途,——且未来局势情形严峻,很难有所改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fzhysc/13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