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第三种批评由达文波特和阿德里安斯提出。他们的批评颇有些哲学意味。他们认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仍然是组合生产,与其他非边际单位的要素产出并无两样。就算劳动者耕作的是无需租金的土地,他仍然在使用那片土地。如果没有那片土地,他将一无所获。因此,产品不能单独地归因于劳动。
陶西格教授与达文波特的观点类似。他只是略带谨慎地指出,所有的产出都是联合生产,无法分解并归属到个别要素上。与此同时,他倾向于认为,所有收入都是劳动的“产出”。考察他们的推导,会引出对生产的内涵及因果关系的思考,我们稍后将展开分析。当前,我们只需指出,第三种观点混淆了自然(机械)生产力和经济生产两者之间的区别。
从技术上说,边际劳动者耕作的土地也许是不可或缺的,但从经济角度看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根据假设,如果该片土地被收回,马上就会有同样质量的土地填补其位置,否则该片土地就不是免费的土地。与这一谬误相映成趣的,是在消费理论中将“效用”(通常定义)和经济价值混为一谈。诸如空气这样的免费物品对生命来说不可或缺,但却没有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就算这个术语被赋予了任何经济意义的内涵,也不能说它具有效用)。
最后,我们必须注意霍布森对“边际主义”的批评。霍布森的基本观点是,边际主义是理性决策的必要条件。但是,以理性的视角来看待生活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点笔者由衷地赞同。霍布森的批评是否明确指向要素生产力理论,对此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说霍布森的理论是对实际生活的错误应用,这种评价未见得就错。
我们承认,就其精巧程度和数量程度而言,经济行为在替代选项上达到的平衡,要远远超过我们讨论所相信的程度。这个问题牵涉过大,我们暂时止步于此。我们对生活构成的理解也不同于霍布森。他认为,一幅图画或者一块蛋糕的成分,已经严格地由预先的整体构思或者配方所决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工业生产确实是一个理性过程,是生产者根据单独要素的可分离效果不断调整的过程。霍布森在别处也提到,技术条件预先决定要素的比例关系。
这个说法也不正确。至少在一些基础性的产业中,不管是劳动和土地、资本和其他要素,还是同一种类要素内部,这些要素之间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完全可以变化,而且几乎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孰是孰非,还是要诉诸事实。对生产者来说,正是单位劳动、土地或资本对整个生产团体的增加值,决定了他在市场上竞价的要素数量,或者其他能以现有价格购买的物品数量。正是这“特定的产出”,决定了生产者如何在生产要素之间对收入进行配置。
正如上面指出的,绝大多数对生产要素理论的批评都和生产和产品这些词的内涵有关。这些批评最后都沦为咬文嚼字,而不是对分配理论应用的颠覆性反驳。在讨论某个大规模生产团体的情况时,对于要素对总产量的增加值,我们称之为要素特定的或单独的产出。
在我们的语境中,“产出”与“原因”或“效果”或其他意思相同的词完全且唯一同义。一个事件绝无可能是另一事件的绝对原因。我们可以说,整个宇宙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是它下一时刻的原因。但是,当我们说A是B的“原因”时,我们总是假设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我们绝不会说,整个宇宙除了A空无一物,居然还能产生B。将任何个别事件归为另一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这样做总是相当武断的。每一事件有着无穷多的原因。
我们只能依靠所处的环境、既有的认识以及面临的问题,才能从诸多的原因中找出“那个”指定的原因。某个现象的“那个”原因仅仅是必要条件之一。从控制的角度看,该条件在实践意义上非常关键,所以,那个原因我们非得自己考虑不可。环境允许我们将其他原因视作当然。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把先于某一事件的诸多事件定名为“它的”原因。在现实中,就特定产品的生产而言,我们有可能把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社会都考虑进来。我们这么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以下事实:在现实环境里,特定生产要素的(特定的)产出成为生产行为的关键。
我们从两个主要层面分析表述静态组织的原则。我们的分析以价格为视角,以供需为基础。我们将分别研究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问题。这两个问题通常被分别称之为“价值”问题和“分配”问题。出于方便的考虑,我们先分析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要素比例变动规律的有效形式,即是生产力价值递减规律。显然,所有的调整都涉及生产性资源的转移。资源的转移将引发价格变化,也就是提高资源转出的产品的价格,降低资源转移进入的产品的价格。价格的变化效果与实际的回报递减方向一致。在现阶段,我们对于消费品价格变化的认识不免流于肤浅。我们暂且以此为满足。
我们将从分配份额角度找到系统的价格平衡条件。之后,我们将调整视角,不再把要素份额看成是对要素的回报,而看成是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我们所研究的调整和均衡,其实可以视为消费品价格和成本之间的联系问题。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两类分析合二为一,从而洞悉产品价值、成本和生产性要素价值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这三者三位一体,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的社会收入。
我们目前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生产性要素的供给严格意义上固定不变。生产要素价值理论与之前的市场价格理论非常相似。在每一个价格下,特定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可以通过图表表示。图表也能够显示出均衡点。不过,要素供给和需求的情况要比消费品的情况复杂得多。在供给一端,在某一时刻,我们甚至不能将存量视为既定的数据。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处理的是要素对生产的服务,而非要素本身。
要素的数量固然恒定不变,但是,即将投入市场服务的要素数量将会随着价格而波动。要素的服务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要素的自然属性,另一种是根据要素的实际产出的结果。我们可以说,第一类要素乃造化之功。因此,我们在绘制需求曲线时,需要考虑相似要素的替代效应。要素的供给是特定种类的要素提供的服务。这个特定种类的要素就是,完全同质而且可以互换且能够归并成组的事物。
人们通常假定,薪酬越高,会诱使个人劳动越多(更辛苦或更长的工作时间)。这种假设似乎自然成理,但却失之肤浅。稍作考察就会发现,该假设之于理性行为实为谬误。一个理性行事的人,他的行为动机必定遵循效应递减原理。
在赚钱和非经济用途之间,他往往按如下方式分配自己的时间:尽量投入较少的时间挣更多的钱。平衡点取决于金钱和闲暇之比较曲线的形状。在这里,金钱特指能够用金钱购买的所有事物,闲暇特指对于所投入时间的可替代的非生产性用途。以价格表示的即时要素供给曲线向下倾斜。
在定义要素时,还有一个思路,也就是根据要素参与生产的实际产出。依此方法,在某一时刻,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仅取决于要素服务于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在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极端,自然是没有任何专业化的要素,如不熟练劳动。如果该要素价格低于市场既定的竞争价格,则要素供给为零;高于该价格,要素供给数量无限制。
该要素作为价格函数的供给曲线将是一条垂直线。专业化程度的另一极端,就是绝对专业化的要素,如钻石切割工或者飞行员。如果此类要素的价格低于某个最低价格,这些人转投别处也能挣到这么多钱,此时供给量为零。价格快速上涨直至某一点。在这一点,全部的专业人员都得到雇用。超过该价格,曲线形状是一条水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