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让我们想起童年回忆中的“大力水手”,如今,除了每天照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外,科学家们真正赋予了它“力大无穷”的期待。
浙江大学医院骨科林贤丰医师、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电池”——类囊体,并通过精密的制备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也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以此敲开逆转细胞退变衰老的“时光之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能量不足是组织衰老和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正如人类一日三餐需要补充营养一样,细胞更新代谢也需要能量和物质补给,而ATP和NADPH就是细胞再生修复不可或缺的能量货币和物质货币。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充电’装置,在细胞内可控地产生ATP和NADPH?”林贤丰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利用生物材料合成ATP和NADPH不是问题,但是如何让细胞“接受”这样一种外来装置,并精准地调控二者的浓度一直是该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图为林贤丰和陈鹏飞在进行实验操作
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神奇的自然界——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关系,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糖,而动物恰恰相反。
是否能将这种宏观的互补关系延伸至细胞层面,让植物的能量供应系统成为动物细胞补给能量的“生物电池”?
数十亿年来,植物已经进化了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能量供应细胞器——类囊体,正是一个可控、稳定生成ATP和NADPH的能量工厂。研究团队在市场中找到了最绿的菠菜作为原材料,提取并纯化菠菜绿叶中的类囊体组分。
补给能量的“电池”就绪,“接口”在哪?
长久以来,跨物种递送生物活性组分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人体拥有一套复杂的免疫系统,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各类免疫细胞会对异物进行主动识别和吞噬清除,进而再通过溶酶体降解消化异物。
“既然物种间有屏障,我们就用细胞自己的细胞膜来包载。”团队成员、医院骨科陈鹏飞利用同源靶向作用原理,让细胞以为我们所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实现细胞跨界移植纳米植物类囊体。
“瞒天过海”,移植成功。为了检验这类“生物电池”是否能逆转病变细胞代谢状态,团队首先选择了骨关节炎的疾病模型对这类“生物电池”进行“概念性验证”。
骨关节炎是目前临床上致畸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ATP、NADPH耗竭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目前骨关节炎的生物治疗还无法系统性地纠正损伤退变软骨细胞的代谢失衡,因此临床预后不佳。
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寻求各种跨学科的技术手段,系统地验证了软骨细胞膜包封的纳米类囊体不仅可以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清除,同时还能够被退变的软骨细胞选择性摄取。“通过体外无创化光照治疗,实现精确增强退变软骨细胞内的ATP、NADPH水平并能维持足够的‘续航’能力,从而重塑软骨细胞的合成代谢,改进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他说。
经过多年的扎实实验和测试分析,目前,研究团队已同步递交了发明专利并着手进行产品转化。由于这项研究的关键原材料源于天然植物,生物安全性高,同时细胞膜纳米涂层技术具备规模化生产潜力,这一创新性技术有望未来在医学、能源、材料等领域实现应用。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