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最终幻想计划以印度替代中国市场

一、行业萧条传导至澳大利亚服务业,澳旅游业、零售业将遭受数十亿澳元元损失

除传统行业外,澳大利亚的萧条局面已经传导到了服务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导致澳实体经济的全面衰退。根据澳洲新闻网的最新消息和数据,受到疫情造成国际交通停摆、以及中澳经贸关系紧张造成的综合影响,往年中国赴澳旅游的旺季将陷入长久的淡季甚至是冰冻的局面。中国游客是澳大利亚旅游业创收的主力,也是澳大利亚零售业提振的重要依托,失去了出手大方的中国游客,澳大利亚旅游业、零售业等一系列连带产业都将陷入衰退。根据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每年2月份是中国游客赴澳旅游的旺季,近几年同时间中国游客平均赴澳人次为20万左右,平均消费数据超过17.5亿澳元,然而在年初疫情的影响下,当年赴澳中国游客数仅为以往的十分之一,旅游消费数额也缩水到个位数。

可以预见,在年中澳经贸关系持续紧张并已进入冰点的情况下,澳旅游业将面临雪上加霜的残酷局面,仅年初就将面临超过14亿澳元的损失。除旅游收入下滑外,澳大利亚还将面临大量旅游业人员进入待业甚至失业的严峻局面。对中国存在重大依赖的澳大利亚旅游业和零售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整体将进入艰苦求生的模式。此外,尽管全球疫苗接种已经开始逐步推开,但由于疫苗数量、产量受到严重制约,疫情在全球的发展将扩大,从长期来看澳大利亚旅游业将受到长期的冲击而无法走出困境。

二、受澳对华政策影响,中国留学生不再青睐澳洲高校,教育业面临收入大幅下滑、岗位流失的全面衰退局面

除旅游业受到强大的冲击外,澳大利亚教育业也将因失去中国的优质生源而陷入停摆。一直以来,中国留学生是澳大利亚教育产业繁荣昌盛的主力军,这些中国留学生每年平均为澳大利亚整体贡献超过亿澳元的收入。受到疫情叠加中澳经贸关系紧张的影响,澳大利亚教育业的收入已经大幅缩水,经过莫里森当局的搅局,中澳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料年澳教育行业将遭遇历史冰点。此外,由于中国留学生数量的锐减,澳大利亚高校的收入也大幅缩减,即便澳大利亚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执行停课的政策,但由于国际学生的数量的减少,澳高校不得不削减大量课程,相关校园职工和教授也将面临短期待业、实际失业的局面。根据澳大利亚教育局的数据预测,年澳大利亚教育业将损失超过2万个工作岗位,未来四年澳大利亚高校将总体面临超过亿澳元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由于高校收入下滑和资金的短缺,高校的内部的研究项目和科研机构也将因为人才和资源缺乏而陷入停摆,澳大利亚学术界也将遭受重大损失。诸多高校或由于课程的取消、科研项目的停滞以及学生大规模的流失,而造成澳大利亚头部高校在全球的排名出现了大幅下滑,这将导致澳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受到影响,未来生源数量更加难以恢复。

三、澳夏季劳动力严重缺失,部分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澳民众:“水果蔬菜都快吃不起了”

受到打击不仅仅是旅游业和教育业,由于疫情和外国人赴澳数量锐减的影响,澳大利亚部分水果、蔬菜和食物的价格应出现了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澳居民生活成本明显提升。澳洲农业机构预测,因为劳工的短缺,夏季蔬菜、新鲜水果的价格将出现25%左右的上涨。澳大利亚夏季水果、蔬菜的果园打理、采摘高度依赖海外劳工,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国劳工和短期的背包客。由于疫情导致的边境政策趋紧,以及中澳经贸关系的紧张,赴澳大利亚的海外劳工和背包客数量骤减,根本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维持夏季水果蔬菜行业的需求,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的陡增,叠加和反应到商品的最终价格中。根据澳大利亚农业部测算,仅仅维多利亚一个州,就需要2.6万名劳工来帮助本地果农完成采摘作业,全国可能存在数万名劳工的缺口。澳大利亚本地人习惯了“养尊处优”,不会去考虑做这些高强度劳动的“低产出工作”,因此澳大利亚下一步将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蔬菜水果价格的大幅上涨,澳果农还将面临水果蔬菜烂在地里无人采摘打理的尴尬局面。

四、重体力劳动岗位劳动力缺乏而无人愿干,普通岗位因经济萧条而人员下岗,澳大利亚就业形势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

澳大利亚的就业形势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旅游业、零售业和教育业的萧条,以及林木业、渔业的萎靡导致大量的岗位流失,人员待业甚至失业,而另一方面,夏季蔬菜水果行业又由于海外劳工的短缺而出现了“用工荒”,造成大量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可悲的是,在家待业甚至失业的澳大利亚本地人,不愿意去承担月薪澳币的高新水果、蔬菜的采摘工作来缓解局面,仅仅会抱怨由于中国的原因,导致澳大利亚的外贸下降和经济下滑。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数据,仅有几百名失业的澳大利亚人加入了联邦政府计划,从事短期农业劳作来换取生活补贴。可见,养尊处优的澳大利亚人不光是在对华经贸关系问题上执迷不悟,不知悔改,更是活在毫无意义的傲慢和自我优越感中,宁愿承受节衣缩食之苦也不愿意思考和降低姿态,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五、意图以印度取代中国市场来挽救局面?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农产品、渔业、林木产品以及教育业、旅游业、零售业等一系列产业和实体经济,因澳大利亚对华路线的持续性错误,以及中澳经贸关系持续得不到改善而落得“全面沦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目前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如何弃暗投明,从关键问题上彻底修复对华关系,改善国家经济民生大局,而依旧在试图采取所谓的“捷径”和替代方案,只能将澳大利亚企业和民众拽入更加无法挽回的深渊。

近期,澳大利亚新任贸易部长丹?提恩,提出了一项新的贸易政策,即通过全面加强与印度的贸易关系,以印度市场来替代中国市场,弥补在中澳经贸关系紧张背景下所造成的的贸易损失。然而,这一计划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印度的消费能力、需求能力以及商业信誉和贸易环境都与中国存在天壤之别。尽管印度与中国人口数量相近,但其GDP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其经济实力也与中国相差甚远。

第一,印度前三大贸易伙伴为美国、中国和阿联酋,如果要大量提升印度从澳大利亚的进口,在印度消费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印度就要削减从美国和中国的进口份额。毫无疑问,印美关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印澳关系的重要性,所以印度不会削减从美进口贸易额度来补贴从澳大利亚的进口份额。

第二,由于印度制造业较为落后,其进口的主要货物偏重工业成品,例如从中国大量进口的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家具玩具、运输设备等等,然而澳大利亚主要出口货物为煤炭、木材、矿石等初步工业原料,与印度在贸易需求上并不对位,因此难以有效提升澳印贸易规模。

第三,印度的消费能力较为有限,特别是对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渔业产品以及附加值较高的食品等消费能力更是捉襟见肘,例如澳洲龙虾、红酒等消费产品需求非常有限,不可能满足和替代澳洲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份额。

第四,对于外贸而言,印度更为舍得花钱购买的军火,例如俄罗斯的战斗机、航母以及美国、欧盟的军火等等。澳大利亚在军火出口方面不是强项,印度对澳大利亚的军火也不感兴趣,因此很难找到印澳之间可以有效结合并短期大幅提升外贸种类。

综合而言,印度根本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市场空间来填补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份额,澳大利亚新任贸易部长提出的政策完全脱离实际,无异于天方夜谭,希望澳大利亚能够早日认清形势,只有努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才能从根源上缓解澳大利亚的困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xingye.com/hyscfe/14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